于延法 | 秋黄时节,走进田黄。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于延法 | 秋黄时节,走进田黄。

来源:本站    作者:于延法    时间:2024-05-13      分享到:



鹿鸣湖畔,没听到鹿鸣。却偶尔听到几声隐匿在草丛中的蛐蛐,悠闲地“唧、唧”鸣叫。虽已入秋,偶见落叶,但万里无云的天空,挂着一轮明晃晃的太阳,蒸腾着绿油油田野里浓浓的湿气,抚慰着田园里的瓜果菜蔬,花草庄稼。初秋的日头,依然散发着炙人的烁热,让人有一种夏日不舍离去的感觉。一行游人在鹿鸣湖畔拾阶而下,沿石桥缓步而行,有人撑伞遮阳,有人挥扇驱暑,向绿意葱茏的湖心小岛聚仙岛走去。游人一边欣赏着湖光山色,聆听着游艇里的燕语呢喃,还有拍打着水面,野鸭戏水嘎嘎地欢叫,一边谈诗说词,咏花颂草,赞美山水,雅趣横生。


一对游客依偎牵手,攀援登上湖心小亭。羡慕的刘女士频频回首,啧啧称赞。我不屑一顾,只是瞥了一眼那对闲云野鹤。什么闲云野鹤?人家是一对少年情侣也。刘女士边走边频频回望那对牵手的情侣,与她同来的五朵金花一起走向湖心长廊,坐到长廊下的连椅上,摘下遮阳帽当作扇子,驱除暑气。徐徐凉风吹过水面,撩起游人额前的乌发,丝丝凉爽让人惬意。我们请陌生的热心游客帮忙,递给他手机,让他给我们拍照。那位中年游客很是爽快,接过耿老师的手机,曲步弓腰,非常专业地选好角度,调整人员布局,嘴里喊道:“预备——茄子。”听到咔嚓两声,热心男子挥了下左手,“OK”,将右手中的手机还给耿老师。


我们这些相见甚欢的“青年文学家”,有来自东方文学杂志社的付主编,有来自济宁学院的教授袁老师,有出过好几本诗集和散文集的企业界文人高先生,还有来自于厂矿企业的领导以及在职职工、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退伍军人。真可谓是“谈笑有鸿儒”。付主编漫步长廊,与我们畅谈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文之道,并不由自主地吟咏起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里的佳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的,我们一行有大学教授,有杂志社总编,有企业高管,都是因了共同的爱好,一个共同的执念,一个共同的梦想,对文学的孜孜以求,


走到了一起,来到了鹿鸣湖畔,感悟人生,畅谈文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鹿鸣湖南侧的鹿山,山体不大,山势也不见得险峻,但层峦叠翠,梯田里种植着花生、地瓜,山坡处有核桃、栗子、冬桃还有挂满红灯笼的枣树。通往山顶的柏油路边宽阔处晾晒着刚刚收获的花生,有几位老人在不停地用竹耙翻晒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沿曲曲弯弯的柏油路迂回前行,在距山顶几十米处,是人工砌垒的石阶,石阶上面有一偌大的木质亭廊,从此处放眼四周,可领略山水风光。远眺西北方向约二十多里地外的尼山圣境,孔子铜雕的模糊轮廓依稀可见。仿佛我们沐浴着习习儒风,聆听着圣人的教诲,徜徉在青山绿水之中。


在山顶的亭子里遥遥北望,还可以看得见纵横蜿蜒的十八盘山,逶迤绵长,林密谷深,曲径通幽,泉水叮咚。那儿可是当年抗日的战场,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数以万计的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在十八盘山区先后进行了百余场战斗,拔除日伪军据点180多个,歼灭日伪军13600多人,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斗中涌现出大批英模人物,是现在开展红色教育,鼓舞年青一代昂扬奋进的精神典范。圣人的足迹曾经穿梭在这片神秘的土地,英烈的鲜血曾经染红了这片红色的热土,我们一行虽不敢称之为“鸿儒”的读书人、爱书人,追寻文学梦的虔诚泅渡者,为能够在秋黄时节,踏着先人的足迹,一睹山清水秀的田黄风光,感到莫大的荣幸和自豪。


是谁在咏唱清丽婉约的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在鹿山之巅饱览了鹿鸣湖及八里碑水库波光粼粼、帆影点点的景致以后,从鹿山花谷原路返回,顺尚崇路东行,七拐八弯,来到位于城前镇境内一个叫“渠庄”的小山村,村东苗子岭上就是当年中共尼山区抗日纪念碑所在处,这里是抗战根据地之一。1938年秋毛主席发出:“派兵去山东”的号召,八路军115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响应八路军总部号召,带领八路军一部奔赴山东鲁南,以抱犊崮为中心,开辟抗日根据地,随后建立尼山区抗日根据地,坚决打击日本鬼子的侵略行径和伪军的汉奸卖国求荣行为,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参观,我们深切感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深深地体悟到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秋黄时节,走进十八盘山,徜徉鹿鸣湖畔,走近红色田黄,在林丰根据地回望沧桑岁月。这个中秋之旅,意义不同寻常。


返回途中,呦呦鹿鸣,耳畔回旋:……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仁,君子实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