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璇 | 忆宋老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马晓璇 | 忆宋老

来源:本站    作者:马晓璇    时间:2024-05-17      分享到:

他走了,

离开了他深深挚爱的微山湖,

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宋家闸,

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文学。

他回来了,

回到微山湖,

回到宋家闸,

回到他深爱的文字中。

人与人之间的缘份真的很奇妙,有的人只见过几次面,甚至从未谋面,却在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迹,终生难忘;有的人即使天天见面,却无话可说,在心里激不起丝毫波澜。

宋致国老师在微山文学圈,济宁文学圈,甚至所有他曾活跃过的文学圈子里,在他因病突然离世后,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纷纷或撰文或留言,回忆他生前的种种,以示哀悼。足见宋老生前在大家心中的份量和影响。

对于自少年时代起就经历过多位至亲离去的我来说,生死已不会在我的心底激起多少波澜,所以在经过最初的神伤与悲痛后,我很快就调整回来,继续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直到宋老去世二个多月后,一位与宋老相交颇深的朋友无法接受宋老的突然离世,陷在悲痛中无法自拔。她看到我做的一期悼念宋老的文章后,便加了我好友,反反复复向我诉说了许多她与宋老相识相知的事儿。我也从她这种絮絮叨叨梦呓般的叙述中知晓了宋老的许多事。她与宋老相识相知的故事不但令我感动,也令我重新认识了宋老,再一次引起我对宋老的思念。宋老的形象也在我的心底更加清晰立体:他对文学梦想倾其所有的最后追求;他对文学后辈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导,无不体现出他对文学的深深挚爱与一颗赤子之心。特别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倾其所有完成的《宋家闸系列》让他在文字中得到了永生。

认识宋老时,我的父亲刚去世没多久。为了转移注意力,忘掉悲痛,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中,我设计编辑的文学平台也引起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注意。宋老通过一位老师加了我的微信,发给我一篇人物专访,语言朴实,立意高远,我们就此相识。但让我真正认识宋老,被他的语言风格与创作手法所吸引,与他的交流多了起来,并逐步熟识却是从他创作《宋家闸系列》开始的。  

那时的他,也许是搁笔太久,也许是他谦虚低调的个性使然。他把创作的第一篇《二先生》发给我后,不断的问我写得怎么样?急切的语气让我感觉他的心底是惴惴不安的。他以拉家常,说评书般的手法把笔下的“二先生”写活了。特色独具的微山湖区风景描写、鲁西南地区及微山湖区风土人情的描述、鲁西南方言俚语在文中的大量运用,让人倍感亲切自然。我一口气读完,连连称赞,希望他能继续写下去。  

他倍受鼓舞,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台湾大叔》《牛嫂改姓》《崔晓珊》《发财》《小三奶奶》《常家老表》《陈新宜》《薛疤》《放羊二嫂》《玉田大哥》......一位位活灵活现,个性独具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一诞生。他们就在你我的身边,似曾相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谁。宋老把他身边所有熟识的和不熟识的人物都揉了进去,把他们一一打散重塑,赋予他们新的生命与面孔。他们来源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可又无法具象到某一个人,所有人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一个点,他们身上拥有所有人的特点。《打响仗儿》《打围堰》......过去微山湖区常有的活动也在他的笔下重现,让大家真切认识和了解微山湖区人民过去的真实生活。  他的《宋家闸系列》在网上一经发布,便迅速拥有众多粉丝,大家被他笔下的宋家闸吸引,纷纷追读。宋老的文字少有对现实社会阴暗面的鞭跶、激愤等灰暗之词,偶而有之,也总是给人种瞻前顾后,欲语又止的感觉。跟宋老提起时,他总是爽朗一笑:“有些方面,还是注意点好,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这样才更有味道嘛。”  

虽然是调侃,语气中更多的却是无奈。初时不知为何,以为是宋老的圆滑。后来从熟知宋老的朋友口中得知他的成长经历后,才真正理解宋老这句话背后的无奈与辛酸。宋老出身富农家庭,这在他们那个年代是种沉重的负担。不但学不能上,工不能做,还备受打压,处处受限,在乡邻们面前抬不起头。这让宋老形成了一种为人做事处处小心的性格。好在宋老从未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抓住一切机会学习。1978年恢复高考时,正在田间地头干农活的他,在休息的间隙,从兜里掏出半张被揉得皱巴巴的,他从垃圾堆里捡到的半张旧报纸学习,无意中从上面看到了高考报名的通知。对改变现有命运的急切渴求促使着他立刻扔下手里的锄头,顾不上清洗一下满头满脸的土和灰,撒开脚丫子就往县城跑,终于赶在最后一刻把名报上。  

机会永远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曙光。他成功考入枣庄师专,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告别了既拥有着许多美好回忆,又记录着他许多辛酸、迷茫与彷徨的宋家闸,走向了新的人生道路。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微山一中任教,握起了教鞭,开始了执教生涯,后又调入济宁医学院,依然从事教学工作,一辈子教书育人。

宋老的一生没有加入作协,也没有加入任何文学组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丝毫挡不住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著追求。无论是在宋家闸时那段迷茫艰辛岁月,还是身处象牙塔时的意气风发,抑或是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他从未离开过文学。文学给予了他在深渊里仰望晴空的力量,照亮了他前行的路。在微山一中任教期间,他参与创建的小荷文学社,不但在微山一中营造出浓浓的文学氛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一中学子,也吸引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  

在与我的闲聊中,他多次跟我提到“微山湖文学帮”这个名词。我明白在他的心底,他希望家乡的文学能够兴起,就象莫言的高密乡一样,他希望“微山湖文学帮”能隆起一座新的文学高地。他希望文学能赋予这片大湖发展的动力与永恒的生命力,希望大家能通过手中的笔,让大湖流动于文字之中,让文学带着大湖一起腾飞。为此,他不但在古稀之年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学习电脑,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敲打键盘,书写生他养他的宋家闸。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经常通过网络鼓励与教导我们,并三次来微山参加我们的活动,面对面的为我们做指导。  

现实生活中的他看上去瘦小枯干,但双目炯炯有神,始终带着笑意,看上去很慈祥。思维清晰条理,说起话来和蔼可亲,给人很温暖的感觉。虽已年过古稀,但整个人看上去健硕有力,精气神很足。他曾开玩笑说,自己活个一百岁没有问题。因此,他的突然离去,令大家始料不及,久久无法相信,不能接受。

宋老离开快三个月了,他的微信我一直没删除。朋友告诉我说应该删了。可每次打开,看到他去世前三天给我的最后留言:璇子,我是一直很看好你的,你在文学创作方面是有天赋的,一定要好好打磨你的语言,坚持写下去。在这之前,我身陷生活琐事与繁杂的工作事务中,已许久没有与他联系。他突然留言给我,我回信息向他表示感谢,并表示一定谨记他的教导,没跟他再多做交流,本以为有的是时间,谁成想三天后他就永远离开了,再没有机会。  人们常说,人在去世前,要么留些想头给活着的人,让他(她)永远记住自己对他(她)的期望;要么故意得罪自己最在意的人,以免他(她)过分悲伤。我想,宋老对我或许是第一种吧。在他走后,我常常会想到他的这个留言,感伤之余,不断告诫自己莫辜负宋老的期望,激励与鞭跶着自己继续努力。  

不止对我,对所有的文学爱好者与文学后辈,他都是竭尽全力帮助,给予鼓励和教导。生活予他以痛,他却一直报之以歌。一生清贫,历经磨难,生活一地鸡毛的他,深藏生命中所有的不堪,永远以一幅乐观向上的面孔示人,展示与外人的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不但照亮了自己的生命,也照亮了他人。尽管生活从未善待过他,但他却一直保持内心的善良,迈过生命中的所有坎坷,一路向光而行。他用手中的笔书写生活中的真善美,予社会与他人以满满的正能量与善意。  

他走了,永远离开了他深深挚爱的微山湖,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宋家闸,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文学。  

他回来了,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微山湖,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宋家闸,再也不会离开,回到他深爱的文字中,与《大运河上宋家闸》及《运来运去:宋家闸往事》一起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