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维柯 | 圣人“莫言”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仲维柯 | 圣人“莫言”

来源:本站    作者:仲维柯    时间:2024-05-28      分享到:


每每见某些专家学者,巧舌于殿堂之上,鼓噪于媒体之间,就很想将家乡“圣人莫言”的一段往事说与他们。

孔孟之乡凫山脚下,有一个叫集贤居的小村庄,离我们村也就七八里路远。

村庄坐南朝北,背倚凫山山系,左接青龙山岭,右靠白虎山丘,只有北面通往十里外的郭镇。

村子人口不多,也就三四十户人家。然而,令人惊异的是,此穷山僻壤地竟家家读书,人人识字。于是乎,外村人对此就有了这样的解释:某朝某代,当朝宰相受奸臣陷害,领家人仆役来凫山脚下,见此山坳坐南朝北,呈忠君之状,便定居下来。老宰相临终遗言:后人无论穷富,必以读书为念;否则,驱逐他乡。

这故事传得久了,大家信以为真,就将“集贤居”亦称作“圣人庄”。

集贤居最后一任村长是名哑巴。

那天,老村长召集村中贤达议事,准备将村长之位传给放牛娃小哑巴。

众人闻言砸开了锅:

“民智开化,导之一童叟,如何是好?”

“圣人以经典语录教诲后人,哑童难堪此大任!”

“耕耘稼穑、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邻里纠纷,这千头万绪之事,孺子怎可知晓?”

……

面对众人的质疑,老村长不置可否,手捋皓髯,喃喃自语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众人也就不再坚持,因为他们明白:论聪慧,不及老人一二;论阅历,也差之甚远;既然老人做此决定,自然有其更高明用意。

于是,村中牧童小哑巴做了集贤居村长,而他依旧放牧着那几头牛。

既然是村长,大家有事就得向他回报,没事也得来“聆听”他的教诲。

每一次回报,得到村长回应的几乎都是,点头,再点头;微笑,再微笑。而聆听村长教诲可就复杂多了:他时而用手去指刮来的风、飘来的云、飞来的鸟、跑来的兽,时而去指田里的土、山中的石、井里的水、云里的山,就连那太阳、月亮、星星他有时也指了又指。

村民对哑巴是无比敬仰的,这源于对老村长的由衷信服。于是大家积极思索哑巴村长指给他们的任何一件事物。当小哑巴变成中年哑巴的时候,人们对于天气变化的征兆、地质构造的特点、动植物的习性等知识全都了然于胸;当中年哑巴变成老哑巴的时候,从小村走出来的人,哪怕是三岁孩童,全都成了周围村人口中的“圣人”。

那年的七八月间,哑巴老村长频频向大家指指点点,大家心里早已明白,一场亘古未有的大灾难马上就要到来了。

没有动员,也没有督促,大家纷纷牵上牛羊,带上粮食锅灶,在村长的带领下登上了凫山最高峰——凤凰岭。避开高大林木,人们在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选好了营地。垒好了石屋,搭好了帐篷,当山岭上第一缕炊烟袅袅升起时,乌云如期而至,慢慢张满了头顶的天空。

一道亮光过后便是轰隆隆的雷声,继而倾盆大雨由天而降,山岭瞬间淹没在浓浓的雨雾里。

大雨下了五天五夜,郭镇周围十里八乡成了水乡泽国,冲垮的房屋、冲走的牲畜更是不计其数。再去看看昔日集贤居,已在泥沙砾石数米之下了。

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大雨来临之前,哑巴村长多次派人向周围村庄报警;然而,大家总以为,山洪只会威胁山庄,至于平原村镇,绝不会有半点影响;现在受灾,悔之晚矣。

洪水过后,郭镇开始了繁重的抗灾重建工作。镇长建议:集贤居旧址不适合重建村居,不如在镇驻地白马河畔选址重建。各村村长建议:集贤居个个是圣人,不如将他们分配到全镇每个村里,也好促进当地居民知识文化提升。少数服从多数,最后镇里按照各位村长建议,将集贤居村民分配到全镇各个村中去。

在人员分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难题:哪个村都不愿意接纳老哑巴村长。

“我们要的是能说会道的圣人,不是哑巴!”

“一个老哑巴,如何教给我们文化知识?”

“即便是孔夫子,若是哑巴,也成不了圣人!”

……

正当大家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消息让这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老哑巴村长无疾而终。

集贤居乡民们闻讯赶来,见往日“点头”“微笑”“指指点点”的老村长躺在冰冷的帐篷内,眼角似有泪水,额头似乎新添了皱纹。人们双膝跪地,痛不欲生。

乡民们将老村长埋葬在集贤居旧地,墓穴恰好打到了他原来居住的石头房子里。

人们在老人墓冢前立了一块大石碑,碑的正面刻了八个大字:

“圣人莫言,启迪民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