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昌杰 ‖ 抄碑有感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昌杰 ‖ 抄碑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李昌杰    时间:2024-06-17      分享到:

近期在济宁艺城石刻文化馆大门南侧见到一通民国时期的一通碑,我将碑文抄下后立马想到十年前的乡土文史调研情形,于是有了这篇小文。

从前的乡间旷野,耸立着不少的石碑。大都是世代流传且保存很好的。但后来越来越不受待见,保护意识淡薄,仅仅不到百年不知多少碑刻消泯了,这些碑家族碑功德碑谱碑寺庙碑居多,从民国初期一直上推到隋唐,而明清居多。

为保遗存,十年前,长沟镇党委政府意识到长沟历史文化丰富,文物点密集,碑刻众多,于是动议进行文史调研,成立专班,文化站牵头。我和王亚桥老师借调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于是在2014年9月开始启动,对全镇52个村拉网式排查,野外街巷作业,发现了100余通碑刻,每发现一通,必手录碑文。这些石碑有的在污秽的垃圾推中,有的在偏僻的墙根,有的在河沟壕坎中,有的在荒草野丛林中,有的在碎石乱瓦中,有的在被倾倒的寺庙朽木的覆盖中,有的在山顶上,有的在采石场的出口处,有的在民居房舍的墙边,有的在田野的墓坟前,有的在大路边,有的在桥涵下被当作铺桥的石块,幸好带文字的一面在下,比如发现我们村玉皇庙重修的碑文那是乾隆年间的,有的在村委大院内,有的在农户的庭院,比如在蔡堂村,回林村,长沟桥,张坊村,刘庄村,曹林村,新陈村,秦嘴村等等,有的在机井旁,有的被村民的家中,比如在后刘村,该村村会计让我们亲看了他们发现的墓志铭。我们将墓志铭一块块抄录下碑文,他们刘氏祖先有功名有功德,碑文记录详细,因是启攒重按新林,而发现墓中宝藏甚多,金银首饰黄袍马褂花铃古玩佛珠都在玻璃展柜中,一个小型的家族展馆,从墓志铭中再比照其家谱,就可清晰看出刘家当年的显赫,一部家族史从这些遗物中可以见证。康庙村宫氏先祖墓志铭被官学勇先生保存在自家小院。碑文一如刘氏的几乎没有阙文。有的在猪圈羊圈中被发现时臭气冲鼻,我们用水冲洗干净后发现是有道教研究价值的神道碑,内中介绍了村民如何信仰玉皇如何传抄《玉皇经》。有的在树林中发现,比如蔡堂村的耿氏,那碑文明确的记载了该氏的迁徙史,问及后人才恍然大悟。当时我们奔着录碑文入图书的目的,选优者入书,后来这些碑文保留在《谈古论今话长沟》一书中,成为了解长沟碑刻文化重要的参考资料。


一四年冬的一天,天格外清冷。北风呼啸,道无行人,我们三人在北韩村外路边上伫立于韩性月的懿行碑文前,边读边抄。近百年前,蜀山湖与南旺湖相继发水,两湖相通,韩庄也被水淹。韩性月组织团练,防洪赈灾,忙前忙后,乡邻称赞。由于天太冷,我的手冻得标骨(不能伸屈)无法手录。我的仁兄广民恰巧得知,便从家里提来开水,我们喝热茶暖手,一千多字的碑凑了两三伙才抄毕,广民兄又设宴招待。吃饭时他又向我们介绍碑主人后人的情况。高站长向广民兄表示感谢。

第二天我们仍去北韩要抄湖田局局长韩性康的碑文。那天高站去去区里开会,我便和亚桥老师一块去。待十一时,天不大冷了,我们便开始作业,抄着抄着,忽见从南边来了八九个人,有人还拿着棍棒,他们咋唬呼喊,碑前两个别跑!我们停下,真不懂他们要干什么!待他们来到跟前,领头的中年人长得敦实凶巴,他指着我们,文物贩子别走!噢,他们把我们当成文物贩子了。我们给他们解释,又拿出工作证,都不行。气得亚桥老师要与之理论一番卷袖子撸拳头。别慌,我已拔通了文化站电话,让高站长给你们说。原来中年人是村委委员与高站长认识,这才解除了误会。他说从前有过一回类似情况,两个南方蛮子打量这块碑被我们发现冲走了。我说既然如此今后你们想办法保护好。待抄完了碑文,已无法赶回镇里吃午饭,我俩便走到王庄一家饭店吃了午饭。三杯酒下去,便生发了不少感慨。尤觉得录得碑文入书,子孙后代好能读到。


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碑刻如今荡然无存,一是一些村民见钱眼开,文物贩子一来给钱就卖,二是新农村建设,整理村容时,当地村官认为没用,铲车一铲,推土机一推都成为填垫沟壕的弃物了,三是虽知有价值但找不到相关的部门重视所以听之任之无人过问保护事宜。想到此,我们当时的苦心苦力劳心劳力,那些流下的汗,经历的险,遭到的讽,承受的痛,一切都是值得的,人生毕竟有了一段对社会对时代的前进有所助力了,这便值得欣慰。诚如弘一法师所言悲欣交集!


好在有了我们的努力,在乡村日渐消亡的今天,总还有少数的一二人记挂着某某人的碑文怎么记载的,他们翻书一看,便知端底,比如我们村的李月明先生的德行碑,学生及乡眷记载历历在目,断为三截的碑不知所终了,但这位近代宿儒,曾是共和国将军狄庆楼的老师的德行学问有文字在书可览,仅仅如此传承而已!

呜呼!一个不可再生的文化历史载体靠了我们的尽心尽力,后人可以见到古代长沟乡村的文化风土和人情!因为书在历史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