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冯勋模 ‖ 卧龙山街道冯海村冯氏家祠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冯勋模 ‖ 卧龙山街道冯海村冯氏家祠

来源:本站    作者:冯勋模    时间:2024-07-11      分享到:


冯海行政村包括冯海、苏庄两个自然村,坐落于卧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2公里处,南面田海、宋庄村,东跨嘉黄公路与谷庄村接壤,北依胡店、姚坊村,西隔牛官屯河与高海村相望。2023年底,耕地面积1700亩,315户,人口1285人。冯海村(自然村)除有一户王姓外,其余住户全为冯姓。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明时为山东省府驻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贤层出,俊才济济。冯氏,乃此地久负盛名的一支,历史上的冯裕(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冯惟讷(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光禄寺卿),冯溥(官刑部尚书、授文华殿大学士、加官太子太傅、阁老)。明永乐二年(公元1402年),始迁祖冯可崇奉旨自青州府(现为潍坊市青州市)徙至卧龙山西麟水(现为牛官屯河)东岸小留村。此处土地瘠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然冯氏先人承先祖之遗风,铭列祖之遗训,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燕翼贻谋,宽慈仁厚,开疆辟土,辛勤劳作,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望族之一。据撰修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嘉祥县志》及创修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的《冯氏家谱》记载,二世祖冯彧宣德三年岁贡生,任建昌府照磨;至十世,庠生、太学生、监生、廪生、贡生、举人等入仕有衔者多达20余名。

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为防涝患,村庄自小留村东迁至现址,以姓氏命名为冯家海,后简称冯海。围村开挖了沟壕,修建了围墙及村东、西两座石桥,村内20余户人家有18家建起了土楼。当时,邻村人就有“冯海的楼房田海的树,高海有个擎天柱(指明末进士、兵部右侍郎——高斗光)”之说。

冯氏家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祠堂坐落于村中心大街北,坐北向南,南北长33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前有大门楼一座,南北长4米,东西宽3.6米,高6.5米;门上悬挂木质雕刻匾额,书有“冯氏家祠”四个鎏金大字;门与牌匾之间的长条青石上阳刻着“根深叶茂”四字;门两旁各有雕刻精细的青石狮子,大门前面东西各立上马台一座。后有大殿一座,长12米,宽5米,高6.6米,硬山式,青瓦履顶。檐饰木雕,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大殿门庭左右各有雕刻精美的石柱一座,并阳刻楹联一副:上联为“木本水源千百年载锡之光克昌厥后”,下联为“祖德宗功亿万世天被尔禄长发其祥”;东西各有厢房3间。

家祠创建后,冯氏族人代代相传,鸠工庀材,对家祠先后进行了八次修缮。九十年代初,因村庄规划后街道抬高,院内积水,殿顶瓦砾破损漏雨,门窗剥蚀,大门楼坍塌。 2013年底,族中有志之士组成家祠重建委员会,发动族众捐资,在原来的基地上,依据新村建设规划,仿照原式样进行了重新修建。新建大殿东西长14米,宽、高各7米,面积98平方米。殿内后墙面正中悬挂书有始迁祖至十八世先祖名讳的彩绘布质家堂,两面配有楹联:上联为“系出青州祖功宗德家声远”,下联为“徙居嘉邑根深叶茂世泽长”。东、西壁墙上悬挂着《始祖迁徙志》 《家祠重建记》 《冯氏族规家训》等巨幅牌匾。大殿前沿下的九块栏板上雕刻着花草鱼鸟,工艺精细,巧夺天工,惟妙惟肖,活龙活现。大门楼前立放石狮一对,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门楼东西各建厢房2间,面积约80平方米,设有列祖业绩厅、族人议事厅、接待室等。四壁悬挂着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村规民约》 《家祠管理规定》和《入祠人员守则》等数幅牌匾。

院四周围墙下为青石基础,上为砖混结构,青瓦扣脊。院墙东侧、南侧竖立列祖墓碑43座;西墙面为功德壁,自北向南分列着历次修缮家祠捐资奉献者的名讳;院内甬道水泥硬化,两旁栽植松柏、冬青数株。重修后的家祠,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结构匀称,古典大方,庄严肃穆,蔚为壮观;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冯氏家祠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对研究鲁西南地区明清时期祠堂、民居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家族文化及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多年来,每逢除夕、大年初一及元宵节,整个祠内香烟缭绕,灯火辉煌,鞭炮阵阵,彻夜不息。族人们成群结队入祠祭祀祖先,畅谈村庄的发展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祠不仅是尊祖敬宗、祭祀先祖的场所,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春秋迭易,光阴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本支冯氏族人有的固守原籍,有的为了更高的追求,迁居他乡,远徙外地,现已分居四省八县四十余处村庄,族中众多贤俊分布各行各业,均在各自的岗位上,铭记先祖教诲,恪守族规家训,不忘初心,勇于开拓,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为族争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本支冯氏二十世孙 勋模 撰文

二〇二四年七月上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