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鹿晓兰 ‖ 奔赴一场文学之旅

来源:本站    作者:鹿晓兰    时间:2024-08-02      分享到:


盛夏时节,流金似火。我和晓月相邀同去参加“赓续文脉 勇担使命”山东省第二十七届基层作家培训班 ,奔赴“洙泗渊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区”的泗水。当我下楼到大门口,晓月已经在炙热的阳光下等候了。她一袭白色长裙,眼睛格外有神,热情洋溢,干练利落。她一只脚穿运动鞋,另一只脚却穿了厚重的护脚踝长靴护具,包裹得严严实实。手拉白色行李箱,兴奋与激动写满脸上,大颗汗珠顺着脸颊滚落,走起路很吃力。这也要奔赴一个文学之旅?

热情拥抱后,通过寒暄问候,得知晓月脚踝意外受伤一个月,居家休养,一直没能下楼,当收到作协培训班通知,就心潮澎湃不已。这个盛会让她激动得失眠,像出笼的鸟儿,心早已飞到龙湾湖畔。一路欢快畅谈,晓月是85后热爱文学的青年,她爸爸是退休报社编辑,自小从报纸堆里长大,文学的种子在内心深处不断膨大。作为机关单位的她负责党建工作,干的有声有色,大量材料书写得益于扎实的文字功底。我开玩笑说要不是受伤休假,也没时间参加这次培训喽。我们带着求知的渴望,怀揣着文学梦出发,是远山的召唤,是龙湾湖的吟唱,是等闲谷粮仓艺术的牵引,更是文朋诗友相聚的欣喜,著名作家学者的光辉吸引。

活动邀请的多位知名作家、学者、编辑远道而来,抱着虔诚之心,奔赴孔孟之乡儒家发源圣地。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结合中外小说文本,从视野、背景、情感三个角度分享了小说创作的技巧。他提出了要从个人经验开始,从短篇写起,多读多写多练,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尤其重要,以情感为核心,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不断开阔视野。《诗潮》主编刘川从原创性与时代性,诗歌的创造力的深度挖掘,探讨如何创作更具经典性与创造力的诗歌文本。他说诗歌从本我中来,由词汇到语言的生命体验,组合有思想力的诗歌。通过典型诗歌分析,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和精神图像。青岛市作协副主席、市文学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阿占从黄海之滨到达鲁西南泗水已经下午三点半,她根据自身创作经验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员分享了小说创作的底色、情绪与腔调,三个小时滔滔不绝的讲解,使大家沉浸在文学的圣堂。她由于有事赶车返回,竟然没有时间品尝备好的晚餐,在依依不舍的目送下,带着温情和感动,带着美味的盒饭匆匆离开。她的唯美形象也深深烙在我们脑海里。省作协主席团委员,青岛市作协副主席、《青岛文学》主编李林芳结合编稿、审稿经验,以“文学现场和时代叙事”为题,分享了文学创作中语言、氛围、张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素材进行创作,并与《山东文学》编辑王伯驹、《时代文学》编辑李菲共同为学员们就具体创作答疑解惑,进一步启发创作灵感,拉近编者和作者心的距离。山东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马兵以经典为方法,深入浅出讲解了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如何阅读经典作品以及经典作品对当下创作的启示,并分享了经典书籍,找到自己与作品对话的方式。省作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孙书文温文尔雅,从讨论《红楼梦》一些对话中启迪我们语言的魅力,运用的严谨缜密。从一首诗歌挖掘内涵,以“为美丽中国贡献文艺力量——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考”为题,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授课。老师们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别具一格,倾囊相授。课堂上,大家专注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回答问题,忘记了年龄,忘记了凡事俗务,回归纯粹的学生时代。

课间,站在龙湾湖边,远处满眼苍翠,一位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手摇蒲扇,时而遥望天空的白云,时而远望青山绿水,头上依稀落着簌簌的国槐花雨,无穷无尽。几只飞鸟唱着夏日的诗歌划过树梢,芦苇荡沙沙声此起彼伏。傍晚,路过的苹果树园,一个个苹果挂满枝头,累弯了腰。果树谦卑的样子多像一个个创作者,一次次否定自己,一次次完善文字,一次次向上攀登,收获累累硕果。期间分组讨论文学,谈创作历程,谈写作感想,谈听课收获,谈得如痴如醉,伴着微风进入文学艺术境地。

参加培训的同学中,孙小房是地道农民也是一个建筑工人,是一个水泥工。他黑黑的脸膛,瘦削的身材,身上有泥土气息也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在钢铁混泥土中、在收割稻谷的田野、在汗水滚落的瞬间,诗歌突然迸发胸,随时记录下来。为现代化乡村为新时代农民讴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每写出一首诗行,他都会高兴好几天。为坚守在文学阵地,他必须放下家里饲养的牲畜,放下地里正在抽穗的稻谷,放下送妻子远行的承诺。他接到了建筑队开工的通知,他义无反顾。他什么也顾不了,不顾了,只想为自己活一把,抓住这难得的学习时光。哪怕回去接受建筑队的批评,一遍遍请求妻子的谅解,他都愿意。他从八十年代就热爱文学,憧憬着文学梦,他的组诗《建材咏叹》在1995年1月5日星期天刊发表了,那个欣喜激动,一辈子也忘不了。见到熟悉的人,就让他们看。那种浸入心肺的油墨香带给他无限的欣慰。他说没有诗歌的日子,就是背弃初心,就是失去灵魂。如今,步入知天命之年,又重拾迷失的文字,再续不曾泯灭的憧憬。他必须抓住这次难得学习机会,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都要坚持。他说,他生性腼腆,和崇拜的作家领导站在一起,深感渺小,不好意思合影,只好抓拍了一些瞬间作为留念。他说九十年代就喜爱张建鲁主席的诗歌,如今张主席的歌词、小说等大量作品浓墨重彩,成就一代名家文人,还为基层作者做嫁衣,由衷敬佩爱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天学习时光如流水,画上圆满句号。山脉连绵,开门见山,在凌霄花开满屋脊房子里入眠,像童话里的公主。大落地窗的教室、云朵小院、凌霄花小院、川上咖啡、龙湾湖书房、不普通一个瓜小院……定格动画片里。脑海里好多关键词,但始终没敢组成一首诗,期待不久的将来迸发出令人惊艳的诗行。晓月总是面带笑容,忘记了受伤的疼痛,不止一次地说,走路轻盈多了。这也许来自文化的滋养,大山的治愈力量?

惜别在即,再次抚摸一下身旁喵喵叫的野猫,再驻足凝望摇着尾巴的三条土狗吧。夜幕下,一辆辆车缓慢离开龙湾湖。半路上,一大片乌云突然盖顶,紧紧跟随着我们,接着大雨倾盆而下,雨刷急速冲刷着玻璃 ,窗外烟雾朦胧。我们车内讨论着这场盛会的收获感想,如暴雨一样狂烈,一直没有停止。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聚焦时代发展,“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为文化建设赋能,文学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