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张振建 ‖ 跟着孔子去旅游(十三)一一神游蒲地即长垣西北处

来源:本站    作者:张振建    时间:2024-08-12      分享到:


大约在鲁哀公年间约公元前488年,孔子师徒不被楚昭王重用,他们又折回卫国。卫出公辄是一个无能之辈,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孔子走后才知道孔子说的在理。孔子回来了,卫出公听说后喜出望外,马上派公孙无假去请孔子做官。

孔子推辞说:年事已高,亦无暇为官之心。实则是孔子认为,辄作为孙子,继位不符礼制的,名不正言不顺,故不愿出仕。但在公孙的软磨硬泡之下,采取折中方式让弟子高柴和子路出仕。高柴任刑狱之职,子路任蒲邑之宰。

特别是子路,孔子放心不下。一邑之长官,公务事业千头万绪,能否胜任,将蒲邑治理好,不仅关系到师徒在卫的名声,更是对理想的验证。于是,这年春天孔子与颜回决定去看望子路,了解情况。这距离子路上任的时间已半年多了,他们沿途看到的是天下大旱,土地龟裂,但进入蒲地却是大地一派葱绿,禾苗长势良好。问其缘由,子路说:老师,今年大旱,我早作了准备,官府银两不足,我把自已的钱财垫上,动员百姓开沟挖渠,兴修水利,将黄河之水引入田里,才取得目前抗旱的成绩。

孔子听后,一方面为子路的百姓之心,甚感欣慰,同时,也为子路自掏腰包去做公事而担心。子路、颜回看到老师阴雲密布的神色,很是迷惑。孔子也看出了弟子的迷惑,就说道:这是你的小恩小惠,百姓感谢的是你而不是卫候和周天子呀?

子路是个聪明人,意识到自己行为是多么危险呀?他明白了天下之土,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好成绩好名声应归功于天子和君侯啊!于是,问:老师如何挽回这局面。

孔子说:很简单,你向君侯汇报,让官府开仓放粮,赈灾啊!

这件事后,子路更加成熟了。一年后,孔子再次来到蒲地,看到的情景是:沟渠纵横,纤佰交通,土地肥沃,庄稼长势喜人;城市商铺林立,市场繁荣;民俗纯朴,男女别途,童叟无欺;署衙内秩序景然,寂静清闲;衙役们尽职尽责,廉洁奉公,无鸣冤诉讼者,无滋事扰民者?孔子暗自高兴,认为案牍劳形,官衙疲于奔命,看似忙碌,实则是社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的反映。子路将蒲治理的政通人和,说明子路贯彻了礼制礼治的良好理念了。

在衙署中,子路对老师的夸赞,很谦虚地说:弟子治理还不是尽善尽美,比如工商业就欠缺,偌大的蒲邑,就要发展工商业,只靠农业一业,百姓还是不能富。俗话说得好,要想致富路,农业拌卖买啊!所以,我鼓励市民和百姓搞贸易,建作坊,把经济搞活,才使老师看到城市里商业繁荣的情景。

老师,百姓富了,下步该怎么做呢?

孔子说:富了,就兴办教育啊!让百姓知礼懂法,由一邑影响一国,由一国影响他国,最终恢复周天子的礼制,这是我们的目标啊!

后来,子路又谈到坟墓占用耕地,准备将坟头铲平。孔子马上阻止,说:不可,这是上千年的风俗,众怒难犯呀?不可违背!

这大概就是当今法理上的“公序良俗”原则的源头吧。

由此观之,孔子的理论来源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