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马加强 ‖ 军旅励志铸筋骨 文艺沁心著人生

来源:本站    作者:马加强    时间:2024-08-15      分享到:


2024年7月21日,山东省作家协会在圣地泗水隆重举办第27届基层作家培训班。学习期间我有幸与县作家协会主席魏留勤同居一室,闲暇之余我们都会推心置腹地畅谈许久,每次交流都令我获益匪浅。近期魏主席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微山湖畔》出版发行,在文学界引起不小震动。趁着学习的机会,魏主席特意赠予我一本签名新作,着实令人激动不已。

手捧新书,先睹为快。翻阅名家的作品,总抑制不住内心的钦佩之情。读至兴起时,看到书中的绘画插图与所读章节之处相得益彰,让人不禁拍案叫好。谈及书中的插图是谁绘的,魏主席告诉我是凡亚,并且还夸赞道,凡亚不仅能写,而且会画,是个多面手。

说到凡亚,我向来都是以老哥相称。此次培训,凡亚和亚光两位老哥就住在我们隔壁。得知插图出自凡亚之手,于是就趁机拿着书找他闲聊。一来想表达感佩之情,二来想求教他的创作灵感。书中的配图均采用素描表现手法,线条交叉多变,内容表现丰富,插图完美诠释了小说的情感与意境,与其故事情节极其吻合,极大满足了读者的画面想象感。

经了解,凡亚老哥早年师从于著名画家赵明程先生。赵老先生是我们微山湖畔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一生孜孜以求地播撒艺术的种子,任劳任怨扎根湖区,传授绘画技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去年我有幸参加了“赵明程艺术馆”在县文化中心的开馆典礼,当时老人家的弟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为恩师道贺。老先生的弟子有多名是蜚声中外的画家、评论家。由此可见,的确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我口称的凡亚老哥,全名叫卜凡亚。倘若仅凭观其面相,给人的第一感觉应是80后的面孔,至少是75后,其实他是一位65后,是我实实在在的老大哥。有道是,搞艺术的人都显得年轻,而凡亚老哥不仅显得年轻而且身强体健,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培训间隙,我就会找老哥聊上一番,收罗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琐事。随着我俩交谈的深入,我发现他身上的故事很多,真可谓说来话长,一时半会儿是讲不完的。仅听取了简短的几个片段,便对他心生钦佩之情,也加深了我对他的了解。

1987年初冬,刚刚走出校门的卜凡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心怀保家卫国之志,离开家乡前往陕西绥德当兵入伍,那一年我还尚未出生。听老人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乡村还很贫穷落后,家中的男丁到了一定年龄就成了壮劳力,出身的宿命只能每日劳作于田间地头,出大力干农活,想要跳出农门真比登天都难。老哥当年无疑是心怀不甘,出于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改变人生轨迹的渴望,便勇敢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兵训练三个月后,因综合素质过硬,他被选调进84895部队特务连侦察排(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成为特殊锻造中的16名成员之一。

说起当年的特务连,那种锻造士兵的模式,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凡亚老哥告诉我,不蜕几身皮,不脱胎换骨,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侦察战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越是极端天气,越要拉出去进行强化训练。风霜雨雪磨炼了他的意志,酷暑严寒锻造了他的体魄,跋山涉水练就了他的毅力,风餐露宿培养了他的耐力,特务连的兵就是要千锤百炼、淬火才能成钢。野外生存训练,是对人的极限生存考验,也是激发个人潜能和战斗力。那时候,每人全副武装,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靠着随身工具在野外进行极限生存训练。如今想想,凡亚哥历经的那些磨难又该对标当下的何种困难呢?对此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当中。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艰苦卓绝的锻炼造就了一批批铁骨铮铮的军人,从严从重的训练科目培养了一批批英勇无畏的钢铁战士。从特务连走出来的卜凡亚已然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几种战斗武器,还有效掌握了擒拿格斗、捕俘攀登、侦察与反侦查、快速利用有利地形等战斗技能。

有道是,练为战,战才能和。卜凡亚入伍时正值我国国防建设发展的关键上升期,每位军人都肩负着守卫疆土的神圣使命与职责。老哥所在的特务连当年的训练任务与科目面临着诸多风险和危险。别说是战场上,就算是日常科目训练也存在极大风险。听老哥说,在一次夜间地形学科目训练中,甘肃一战友在搜寻预设标志物时,因计算路线失误,不幸失足坠入一深达20余米的枯井里,导致尾椎压挫变形,脊柱受伤严重。治疗后肩再也不能负重,腰身也不再挺拔,落下了终身残疾。

学习培训期间,正赶上大暑时节,天气无比闷热,傍晚散步都能让人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晚上洗漱完毕后,我们四人便聚在一起聊天畅谈。穿着短裤、裸露着脊背,吹着凉爽的空调,惬意地谈文学、忆往事。不经意间,我注意到了他们的脊背,每个人的脊背都是有故事的。魏主席常年从事体力劳作,肌肤黝黑;亚光老哥平时躬耕于三尺讲台,腰背微驼;凡亚哥历经军旅的锤炼,臂膀健硕。看到脊背,谈及军魂,那晚老哥又给我们讲述了他们团一位了不起的战斗英雄:在一次抢占某高地时,身为突击队队长的他不幸被炮弹的碎片击中,昏迷了三天三夜,经过全力抢救,在与死神的顽强抗争后,前胸后背都布满了因弹伤留下的疤痕。而后每逢炎热的夏夜,他常会光裸着脊背纳凉,那一道道扭曲的伤痕犹如一枚枚闪烁的军功章,铭刻着昔日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尽管老哥叙述简短,但总能让人有画面感,进而联想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联想到那些舍生忘死的英雄和感人肺腑的铮铮誓言:“不做英雄归来,便做烈士死去!”

培训班上,有老师谈到文学创作的一大突破口便是自身特殊的经历,而那些刻骨铭心的从军岁月显然是一行行不朽的文字,就是一篇篇生动的诗章。在部队时,卜凡亚始终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以及对艺术创作的坚守,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知所感都记录下来,形成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将经历转化成了铅字留念,将在部队的记忆永存。

1991年底,凡亚哥从部队复员后,曾干过个体,也搏击过商海。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这些经历对写作者而言,是极其难得可贵的。不得不说,生活的磨砺能让语言更有质感,而人生的坎坷则能在段落间产生不可预知的张力。我们常常习惯蓦然回首,喜欢铭记往事,我想归根结底是因为心有所动、情有独钟吧。

而今,老哥在驩城镇卜寨村两委工作,具体负责会计方面的工作。不可否认,基层是最有生活底蕴、最有故事挖掘的地方。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在当下所面临的考验与挑战日益增加,潜藏的矛盾点也与日俱增。听老哥给我讲,他经常化矛盾于无形,把隐患早早消失于萌芽之中。邻里纠纷、婆媳矛盾常常出现在他的日常工作里,他也乐此不疲地穿梭其中、忙于其中、无怨无悔,俨然成了群众之间的“和事佬”。一位知名作家在这次基层作家培训班上给我们讲到,写小说要有一定的空间和矛盾线。由此可见,老哥的工作经验无疑给他积累了许多的创作素材,继而让他随时随地都能文思泉涌。提笔前,我专门在一些文学期刊上拜读了凡亚哥的多篇作品,其中《乡间拾趣》《剃头匠老郝》《大席菜》《暗恋》《软刀子》等作品就带有很深的乡村背景,故事的代入感极强,让人读罢心中感慨万千,回味良多。

都说文艺不分家,这句话用在老哥身上也许更恰如其分。闲暇之余他还喜欢练写毛笔字,这项专长也在乡村的红白事上派上了大用场。他说,写字不仅可以传承传统艺术,还能够修身养性,一笔一画都有情趣所在,笔墨浓淡都有意味可寻。

拜读完魏主席赠送的大作《微山湖畔》,书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谓书里书外皆是人生。诚然,美丽的微山湖畔钟灵毓秀,哺育了一代代勇往直前的儿女,凝练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我想凡亚老哥的这些故事也会在烟波浩渺的日子里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