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宋军 ‖ 戏说王羲之
大凡称之为圣上和圣人者,都是至高无上的标杆,即站在权力、道德或艺术的高地,被大家顶膜礼拜。
三皇五帝,圣上后来者也有三百多人,这里暂且不表。单说那圣人,除了孔夫子孔大圣人,咱们中国历史上,至少还有书圣王羲之和诗圣杜少陵(杜甫)。
实话实说,我对于大圣人孔夫子,一直是敬而远之;但对书圣王羲之和诗圣杜少陵,还是觉得有蛮亲近。尤其是那书圣王羲之,坦胸露腹于东床,竟然就被岳父大人看上,成为东床快婿而传为千古佳话。因为受家父的深刻影响,我从小就酷爱书法艺术,所以从小到大又从大到老,都始终生活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面,确实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属于铁杆粉丝。
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习书法,肯定有些天赋,加之又特别的勤奋,所以不成功不出名都不行。不过,他自己恐怕也没想到,会成为后世的书坛圣人,坐了中国书坛的第一把交椅。这当然不是自封的,乃是唐朝皇帝李世民钦点的,他肯定比我还铁杆。
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贵人。据传,李世民利用手中的皇权,竟然搜集到王羲之传世间所能搜集到的数以千计的大小作品。
王羲之那个时代,因主客观原因,留存于世多为各种生活便条,少有宏篇巨制的大作,好保管但不好流传。《兰亭序》例外。
《兰亭集序》的真迹,据传是李世民手下千方百计骗到手的,死后还弄成了他李世民的陪葬。这样一来,就弄得后世极难见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李皇帝理所当然又成了个千古罪人。
这恐怕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不幸中的万幸,李世民还有点小聪明,他的手下书法高手众多,于是便令褚虞诸臣认真临摹《兰亭序》多通,并且作为厚礼赠予重臣。如今所见的《兰亭序》,便都是各种临摹本,其中又以神龙本最为逼真最为优秀。
其实,王羲之自己也并不满意这份微醉之中所书作的兰亭诗集序言的草稿,事后又认真重写了好多回,但后世认可的却还是那份草稿。
由此便可见,王羲之也不能重复王羲之,因为书法是不可重复的艺术,就跟每片树叶都不完全相同的道理一样样的。无独有偶,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三大行书,还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诗稿》,也都是留存传播下来的草稿。
当然,学习书法,还是要讲究传承,必须下苦功夫,去临习前人大家的碑帖。
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余以为学习书法艺术,进入碑帖难,走出碑帖更加的难,除非顿悟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体和书风。又据传,王羲之睡觉的时候,也经常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体上练习书法结构,一不小心走火入魔,竟然将手指写在夫人的身体上,把她从梦中惊醒。
夫人有点生气,就咕噜了一句:人各有体!意思就是,你用手指写字,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比划,不要比划在我的身体上。王羲之听出弦外之音,悟出一“人各有体”的真谛,于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终于写出传颂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而且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流美清新的王体书法。
据考证,王羲之年轻气盛的时候,就把家门前那一池碧水都洗笔洗成了墨色,把写秃了的毛笔竟然理出了好几个坟头,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事情哦!
王羲之有好几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特别的聪明,而且也喜欢舞文弄墨,他叫王献之。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王献之从小就跟老子学书法,还立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留下许多有趣的传说。
有一天,幼小的王献之挥笔写了一个大字,兴冲冲地拿给父亲看,想得到夸奖。
父亲笑而不语,提笔在大字的下面,重重地加上一点。王献之不解,于是又将父子合作的“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果然夸奖了句,只说这一点写得特别显功力。
还原历史的真相,王献之的书法名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都比老子王羲之要高,确实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哦!后人或许觉得李世民不太公平,过于吹捧老子而打压儿子,中国书坛往往就以“二王”相称,让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与老子齐名,只是排名稍稍靠后罢了。
现在许多学习书法的人,都时兴临习“二王”,当然是少有真迹。即使没有临习过,往往也会装作临习过,因为“二王”的书法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呢!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王海青 ‖ 年复一年,初心不变一一写在《2024鲁地文艺作品选》面世之际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微风 ‖ 独舞者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