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娜 ‖ 流浪在新马的那些日子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娜 ‖ 流浪在新马的那些日子

来源:本站    作者:李娜    时间:2024-09-19      分享到:


或许多年以后,再回想起在新马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新鲜激荡,但我知道,自己和新马是有缘分的。人生或许就是由太多没想到或者意外叠构的。

2023年,我曾经以为我这辈子都没机会出国,然而新冠疫情带来的留学大潮席卷而来,机缘巧合之下,我还是招架不了王师润华教授的召唤,一度南下,南到亚洲大陆最南端的新山以及新加坡。

新山市(马来语称“柔佛峇鲁”,Johor Bahru)是马来西亚柔佛州首府。新山与新加坡共和国隔柔佛海峡相对,有一长堤连接新加坡,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城市,有“马来西亚南方门户”之称,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城市。

初到新山,一切都很新鲜,但是说实话也有点失望,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但也到处绿意盎然,这里的森林植被覆盖率目测达到百分之八十,因此校园里会经常惊现猴子,四脚蛇等生物,壁虎和大街上的乌鸦更是多的数不过来。

刚去的第一个月,当地最大的谷中城(Mid Valley)商场还惊现“炸弹”危机,据说有伊斯兰恐怖份子在商场安放了炸弹,警察紧急疏散人群。几乎是前三个月我几乎没有出门,尤其是夜晚,更是不敢到处走,因为听说公园有抢劫。

马来西亚是个多种族社会,三大种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分别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华人现在的比例日趋减少,究其原因,一是观念问题,二是马来西亚的政府的打压,而马来人却是生的越多越好,并且政府有补贴。

华人在马来西亚属于二等公民,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时期,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的历史变迁、东南亚的殖民统治以及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汉朝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时期已有中国人前往南印,途经马六甲海峡,可能在此进行贸易和补充物资。

明朝时期,大约在1405年至1433年,郑和代表明朝七下西洋,走访西太平洋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包括马六甲。大批中国船员及商人涌入东南亚各地,部分选择就地定居,并与当地妇女通婚。随着明朝与马六甲王国的藩属关系建立,更多华人移民到马六甲及周边地区。

清朝时期,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署《南京条约》,清朝承认国民前往海外谋生的权利。由于大英帝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清国工人(或称为苦力)被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大英帝国停止输入中国劳工,但此时华族女性人口开始大量移民马来西亚,男女比例结构趋向平衡。但是华人社会实际上一直处于殖民统治下,1511年葡萄牙人入侵马六甲,随后荷兰人进行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的贸易垄断政策,当地华人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部分华人迁移到其他港口城市。

19世纪初,英国又占据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并组建海峡殖民地,引入华人补充当地人口。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东南亚逐步被列强瓜分,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北部。华人从沿海向半岛内陆迁移,形成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三足鼎立的格局。当时英国在马来亚推动锡矿业与种植业,以契约劳工方式大量引进华人苦力,导致华人人口迅速增长。

二战时期日本占领了马来半岛及婆罗洲北部,马来西亚在不到两个月内全面沦陷。由于本地华人曾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提供大量援助,日军在占领马来西亚后对华人进行报复。当时的无数华人为了保卫家国,不惜牺牲性命英勇抗日。一直到1948年,马共展开反殖民武装斗争,英殖民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强迫华人居民迁移到“华人新村”。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与新加坡、砂拉越、沙巴联合组建马来西亚联邦,华人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

华人才开始在马来西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着经济主导权。尽管华人在经济上具有优势,但在政治上一直受到马来人至上政策的限制,不同时代迁移过来的华人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程度不一,形成多个精神面貌大不相同的华人社群。

由于生育意愿下降和家庭小型化,马来西亚华人比重逐渐下降。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史诗。从早期的移民与定居到殖民统治下的艰难生存再到独立建国后的繁荣发展,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我看来,马来西亚华人之所以赢得广泛尊重,根源在于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那份永不熄灭的热情之火。即便面对重重挑战与压制,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捍卫着自己母国的习惯和传统,并致力于维护中华文化的纯正与活力。

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持续关注,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执着与热情,这种热情甚至让身为年轻人的我自愧不如。无论是高端学术论坛的深入探讨,还是面向大众的精彩演讲,马来西亚华人总是以满腔热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的姿态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朝圣之旅。在这里,他们不仅聆听,更勇于思考、质疑与反驳,积极参与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无论是历经沧桑的老者,还是青春洋溢的青年,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同样的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热爱。然而,在庆祝新马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思考如何真正吸收其精髓,而非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话语堆砌与炫耀。

我们需要学会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凝聚成宝贵的文化积淀,而非让它们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消散无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避免文化泡沫的同时,推动新马文学走向更加独特而深邃的境界,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因此,对于未来的新马文化发展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这既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