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庆余 ‖ 晒秋琐忆
晒秋,就是秋季已经成熟了的农作物收割下来之后,进行晾晒的过程。过去因为还没有实行农业机械化,更没有烘干机之类的农产品加工现代化科技设备,所以收割后的庄稼必须晾干晒透,才容易脱粒和储存。
晒秋是农家的喜悦,但也比较辛劳,这里边包括操劳和操心。操劳自不必说——对所晒之物一遍遍地翻腾:而操心则要时时“看天行事”——刮大风不行,下雨更不行。
晒秋,在我们鲁西南一带,从处暑节就开始了。“处暑高粱白露谷,秋分两旁看豆铺,霜降到来刨芋头”,农家一般不会违背这些节令的。展开来说——
处暑节里高粱成熟了,生产队里的男劳力们,要携带着砍高粱秸用的铁板镢子,妇女劳力则带着“钎”高粱穗用的铁钎板子(一种在木把子中间的沟槽里安装的四五指长、两三指宽的刀片),一起下地去收获高粱。也有时候只有男劳力下地砍高粱,并把砍下来的高粱拉到场里,妇女们再钎高粱穗。钎高粱穗时,一般还需要注意:把连接高粱穗的那一节秸秆(俗称秫梃子),对于比较长的,并且没有虫蛀的,要完整地钎下来,最长的用来“穿拍子”,中等长度的用来绑扫帚,最短的用来绑刷锅的炊帚。也有心灵手巧的,用秫梃子穿制篮子、针线筐子,还有的扎制蚰子笼等等。
钎罢的高粱穗,要在场里经过数日、数遍的翻晒,待完全干透后,才进行脱粒。但脱粒不能用石磙轧,因为会把秫梃子轧劈,而是由妇女们一穗一穗地按在锄头上“刮”高粱粒儿——左手按住穗子,右手拉动秫梃子)。待高粱穗全部刮完,再集中摊晒到场里,用石磙轧。如果数量不太多,生产队便把刮下来的高粱粒儿,除了留足种子、牲口饲料外,其余的分给社员,由各户用碾盘轧或用石臼(俗称对窑子)確。高粱,可谓“浑身都是宝”。
到了白露节,谷子成熟了,开始收割。割下来的谷子,一般先捆成“谷个子”,每二三十个谷个子聚集到一块儿立放着,穗头朝上,在地里晒上几天,然后拉到场里,让妇女劳力剪谷穗。说是剪,因为太慢,大多是用镰头“掠”,我们那个地方叫“哨谷子”(哨即削的意思)。哨谷子时,操作者左手抓住一把谷秸秆,让秸秆上的谷穗朝下耷拉,右手持镰刀,“嚓嚓”两三下,将谷穗掠下,再抓下一把,如此循环。
用镰刀哨谷子虽然比用剪刀剪快得多,但是容易夹杂着很多谷叶子。为了便于继续晾晒谷穗和脱粒,男劳力需在有风时用五股的排叉子“扬谷穗”,使叶子被风刮到一旁,再把谷穗摊开晾晒。当完全晒干时,再用石磙轧。而谷子的秸秆(俗称“秆草”)则很好地存起来,作为骡马的饲草,或用来编织草苫子、草帘子,冬天挂在屋门口挡风防寒,或铺在床上的褥子地下起保暖作用,或集体出工挖河修坝等用来搭“窝铺”;夏天则用来搭盖庄稼垛、柴禾垛等。
过去家乡人还种植少量的稷子,类似于谷子,其穗头呈披散状。脱粒后的“緲子”像大公鸡的尾巴,绑成把子用来扫碾盘、案板最好。
谷子和稷子也和高粱一样“浑身都是宝”。
秋分节前后,豆子成熟。人们把刚割下来的豆子拉到场里时,因为豆棵上还带有很多鲜豆叶,影响晾晒。于是,人们便不先晾晒,而是把豆棵垛成小垛,堆上几天,叫作“捂垛”。几天后,再把豆垛摊开,并且边摊边“荷撒”,使被捂过的豆叶很容易脱落。然后把豆叶用簸箕“绰”到一旁,这样再晾晒豆棵就很容易通风透光了。
当豆棵上的豆荚全部晒干,豆粒儿变硬了,开始用石磙轧场。轧过几遍,翻腾一下豆秸,再轧上一阵,将豆秸挑到一旁,聚拢豆粒,扬场、装袋。因为大豆“喜凉”,脱粒后一般不需要再晒了,直接储存即可。
秋分至寒露节期间,往往掰玉米、拔棉花柴、薅红辣椒柴的活儿挤在一起。好在玉米的晾晒、脱粒不用急慌,把玉米棒摆在屋顶上、挂在树上、甚至装到网贷里,让其慢慢风干即可;拔下来的棉花柴,先堆放到地头或村头街边或庭院里,上边的棉桃儿吐絮后,有空摘拾的就摘,暂时没空的晚几天也不要紧,往往要摘好几茬;红辣椒也是这样,让其慢慢风干再摘。这时候的晒秋,可谓五颜六色——玉米金黄,棉花雪白,辣椒通红,把个农村“打扮得”五彩缤纷。
霜降节到了,该刨地瓜了。过去,地瓜虽然没有名正言顺的“粮食”之称,被称为“副食”,但在生活贫困的年代,它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主食。因地瓜干利于储存,故而人们晒地瓜干成了很要紧的事儿。一个“晒”字,何其艰辛——全家老少,需要起五更爬半夜地给地瓜洗泥、切片、挑到山坡上一片片地摆开晾晒。没有山的村,则在比较干燥的地面上晾晒。晾晒期间,如果连续晴朗三天,地瓜干可算“丰收”;而如果遇到下雨或连阴天,那么地瓜干就不叫地瓜干了,叫“烂地瓜片”。烂得比较轻的,待天晴后再晒干,勉强可以吃;烂得严重的,成了废物,但主人的难过是肯定的。
时过境迁。如今,晒秋比之于过去,大有“逊色”。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农作物收割、脱粒实行了机械化;鲜粮通过烘干机,用不着自然晾晒了;晒地瓜干的基本上没有了。人们可以随时从超市里买面、买馍,或者干脆叫外卖送饭。仅仅有极少晒秋的,所晒之物也就是尚未适于机械摘取的红辣椒、少量的晚茬棉花等。
人们庆幸赶上了好时代。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马加强 ‖ 冰雹前的省略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卞兰英 ‖ 与你在秋风里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