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相华 ‖ 诗意背后蕴含的生命哲思——读宋家伟的诗《清明节》

来源:本站    作者:王相华    时间:2024-09-20      分享到: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哀思是一种常态,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以诗的形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整个节日都是充满伤感的情结,每一场雨都产生着冥阳两界的衔接。我们比较熟知的唐朝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读罢会悲从心生,因为这种传统节日的渲染,无休止的轮转中都会经历失去亲人的感同身受,由此,以诗融入的内心情节代入的情感思考,也是清明节对于所有人的共性。

    读完宋家伟的《清明节》,给我的直观感受是诗人从节日的自我悲观的情绪中剥离出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生死,就像把生命的聚散离合透过理性与智慧,当作人生的必然性,这是成熟诗人面对无常的豁达心境,在经历生命起伏跌宕之后的另一种担当,也是在诗性转换与提炼中的智性表达。一般诗人的写作基于当下环境的影响,主张以个体融入的诗意现场,一些低沉的元素和文字气息充斥其中,也就造成了文本结构上的平庸与雷同。而宋家伟的这首诗,完全抛开原始的框架充新找到了更新的通感捷径,平静的语言暗合道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洞察视角,可谓静中求动,以小博大的艺术张力,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清明节是难能可贵的。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并非是我们独立的生存空间,世界的构成分为阳间与阴间,有形与无形,凡事都具有阴阳,乃至多面呈现的生命层次,才让我们多元文化的分支更加丰富多彩。显然,诗人在创作这首诗之前,或者在整个生命的划分与取舍上,都具备了这种人生观念,短短几行诗共分成两节,前面一节是主体,所有的阳间都在清明节将一朵朵鲜花供奉于长眠者门前。这里的表达是对逝者的尊重,像弟子规上讲的“事死者,如事生”,就像亲人在世时一样,诗人以客观的描写,将冥阳两界的情感不断内化与提升,从艺术的表现上是自然中自然相,整个过渡极其平稳却又彰显出内在的波涛汹涌,这就是诗人在语言驾驭的功夫和情感体验中的理性对应,哀而不伤,让一场雨替自己诉说无尽的思念之情。后一节的收笔,也是印证了诗人具象描写过程所具有的语言特性,泪水和雨水的意象,浇灌飘落的鲜花,让死者安歇,让美好的夙愿得以圆满。

    整首诗的布局合理,逻辑性强,语言简洁生动又充满生命的哲思,如果拆解开每一句,都是蕴含着人生的大气象。对于新诗的创作,高度的凝练与智慧浓缩,延展出生活的悲喜交集,如同一幅画的铺展,越是简短与留白,空间的张力也是无限的。我们从宋家伟一首《清明节》的短诗里进行自我观照与个体生活经验的无形感通,也是这首诗带给整个时代的普世价值,同时也是处在迷茫生活人群的一种心灵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