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刘巨成 ‖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第二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已经圆满落幕,活动中那些热情洋溢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今天上午,看到邓凤霞老师发在群里的视频,那是去年10月第一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后制作的。视频中有邓姐和与会嘉宾的合影,有她主持活动的照片,配的音乐是歌曲《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以前听这首歌总是伤感的,印象中歌曲表达的是爱而不得的心酸和遗憾,它本身的基调也是淡淡的哀伤。视频只截取了歌曲中最温情的两句:“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这悠长命运中的晨昏,常让我望远方出神。”再加上这些美好的照片,让我有了满满的暖意。邓姐自己讲:“在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上与大咖们合影,何其有幸。”
它让我回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在亚龙书城万达店,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在那个收获的季节,一群文学爱好者集聚一堂,在崔亚龙先生的鼎力支持下,以王海青老师为首的几位文学爱好者组织活动,李木生、孙继泉、刘利民三位文学名家到场助阵。大家谈文学,谈自己与文学结缘的故事和写作体会;三位文学前辈进行了精彩点评。我那时坐在后排的一个角落里,羡慕地看着,听着,默默地想……
四个月前,我主动申请加入鲁地文艺团队,成为一名业余责编,好在我有做个人微信公众号的经验,上手还算顺利。此后我更加关注平台上推送的每一篇文章,编辑时主动联系作者,征求他们的修改意见,让经由我手编辑的作品尽量完美,让读者收获更好的阅读体验。
幸运的是,在这个金秋十月,我作为五位分享嘉宾之一参加活动,与文友们分享自己的写作体会。我是一个分享者,同时也是聆听学习者,从另外四位嘉宾的分享中感悟很多。比如马加强对文学的坚守,他谈到文学给予他的力量,改变了他的命运,文学社团为文友们提供的归属感、自豪感。比如杨恒坡对读书、行路与修改文章的见解,对文学及文学创作的深入探讨。刘利民老师评价他具有文学的自觉和文化的高度。柴玉霞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从同样芬芳的烟火、泥土中汲取养料。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与灵感。孙龙乾被称为“乡土诗人”,他深深地扎根于生养他的土地,在打工种田辛苦谋生的同时,从经历中寻找创作素材,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令人敬佩。不得不说的是他身处的环境在给予他养料的同时,也打击了他创作的热情,在那里他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甚至连欣赏者也不多,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在现实社会中,坚持读书的人并不多,而拿起笔坚持写作的人更是稀少。他们在一部分人眼中就是另类——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从来不缺冷漠和猜忌,缺少的是温情与关心。孙龙乾不缺才气,不缺勇气,需要的是身边人的支持和众人的欣赏。
令我备受鼓舞的是,三位文学前辈对我的文章、对我的分享给予了中肯的点评,有鼓励,有鞭策,可谓如师如兄,用心良苦。孙继泉老师专门带来一本2017年出版的《香城山水》,赠于我。原来邹城文化界的老师们在2017年或更早些时候,就组织过笔会,以狼舞山为题写过文章,其中张呈明老师的文章题目和我的同名:《槐花飘香狼舞山》。这些文章让我开阔了眼界,有了学习的样本。刘利民老师的点评亲切而诙谐,尽显对我的关爱。他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文章标题与内容配合不严谨的缺点,没能在狼舞山的“狼舞”上有所交代,给读者留下了几分遗憾。李木生老师在点评中对我的为人和为文给予了肯定,用了“干净”二字。他让我懂得了做人与作文的一致性,勉励我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李老师的话让我倍感亲切,心潮起伏。
听了老师们的点评,联想自己的写作经历,感慨颇多。我想在文学之路上每个人走得都很难,或者说都要经历一番困惑与险阻,国内外那些成名的大家也不例外。与众多文学爱好者相比,他们是先行者,是披荆斩棘的开拓者,是成功者。现实生活中,成功者从不缺乏拥趸和鲜花,而那些跋涉者却没有这样的待遇,甚至还经常遭受冷嘲热讽,所以他们更需要来自同路人的支持,需要来自前辈的鼓励和提携。
有幸遇到众多文友,倍感温暖;有幸加入鲁地文艺团队,在为文友们服务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学习的机会;有幸得到文学前辈的指导,高屋建瓴,使我茅塞顿开。这些温暖、鼓励和提携,令我深深感动,我心存感恩。正如歌曲中唱的:“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一个人的奔跑 ‖ 东鱼河上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王继法 ‖ 逐梦征程喜联合 携手共进谱华章一一在第二届《鲁地文艺》创作交流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