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商海蠡测 ‖ 庐山东林寺随想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长江南岸,是中国佛教净土宗(莲宗)的祖庭,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所建,是全国八大佛教道场之一。
一千六百多年来,东林寺迭废迭修,现在的寺院由祖庭和净土苑两部分组成。
天才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柴桑就在庐山脚下,从他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可以揣度他与庐山的距离;再加上他与慧远、张野、刘遗民、周续之等白莲社结社元老间的关系及诗文唱和,东林寺早已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美好的种子,只是缺乏一个千里拜访的机缘。
2024年10月15日一早,借了到蕲春学习的机会,我们从九江包车前往向往已久的庐山进发。不到半小时,车子已经停在东林寺的大门前。
虽然时间刚8点多,天气阴沉还有些雾气,但山门前已经有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门前的虎溪桥旁,一虎俯卧,三人欢笑的雕塑在讲述着一个一千多年前发生在此地的故事:当年慧远和尚在东林寺发愤修行,为表决心立下誓言,送客不过虎溪桥。一天夜里,月明星稀,儒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慧远送客下山,三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间过了虎溪桥。当他们听到山上的虎啸声时,才惊觉已经过桥,于是相视大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溪三笑”,也是一幕儒释道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走进高大威严的山门,进入一座宽敞清幽的庭院,右手边是东林寺历史介绍厅,左手边是东林寺文物展示厅,中间是著名的莲池,但见莲叶寂寂,流水潺潺,一座五塔造像的青莲塔伫立在莲池中间。莲池的前面有一棵上千年的古青檀树遮云蔽日,树下一块平坦的巨石可供十几人打坐参禅。
据说当年慧远和尚就是在此地亲手种下白莲,并与123位立志献身佛祖弘扬佛法的弟子们结为白莲社,开创了中国佛教净土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东林寺居住并写下了大量诗篇,其中的一首《东林寺白莲》甚有意趣:“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泻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成。”
现在属于濂溪区的东林寺,当年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此创办濂溪书院时,也一定被这里的一池白莲所感染,也一定被白居易的这首诗所感动,才创作出举世闻名的《爱莲说》吧!
这一方莲池,这一片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圣洁美丽,恰是滚滚红尘中的一掊净土,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净土宗,带来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储光羲、杜甫、刘长卿、韦应物、司空曙、孟郊、卢纶、张继、韩愈、刘禹锡、白居易、贾岛、张祜、李德裕、杜牧、温庭筠、李商隐、杜荀鹤、皮日休、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杨时、李纲、吕本中、陈与义、岳飞、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等历代文人墨客的礼拜加持而且远播日本等东亚国家,成就了一段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在结社之初,陶渊明曾经是慧远大师心目中的重要人选,因为陶渊明与慧远和尚的弟子刘遗民、周续之号称“庐山三隐”,也久已做好了归田园的准备,但陶渊明深厚的儒家思想和喜欢自由不愿拘束的个性,即使在慧远答应了他“若许饮则往”的条件后,还是没有成行。
这种思想上的差异从慧远的《万佛影铭并序》和陶渊明的《形影神并序》的差异中可以一窥全豹。慧远看到的是“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陶渊明看到的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佛儒并流,泾渭分明。
绕过莲池,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和韦陀菩萨,殿前左右有钟楼、鼓楼对称排列,气象端严。过天王殿,后面就是东林寺的主题建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右为五百罗汉堂,沿两边铺展。后面的神运殿供奉的是开山祖师慧远和尚,在这里我们通过AI技术观看了人们想象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殿前有一棵罗汉松,据说是六朝时代的遗存,青松虬劲,苍翠欲滴,历尽了世间沧桑。
出神运殿,沿着一条上山的小路缓步上行,只见山石累累,青松历历,一通石牌坊立于路边。原来是一个唐代高僧的埋骨石塔,于是,上前致敬。复上行,只见极高处一棵粗大的香樟树下,一座巨大的累石冢映入眼帘:凝寂塔。这就是东林寺开山祖师慧远大师的埋骨处。唐代高僧释灵澈有诗《远公墓》:“古墓石棱棱,寒云晚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
从当年18人的发心和123人的结社,历经1600年的岁月沧桑,东林寺这一片人间净土可能早已超越慧能大师的想像,结下了无数白莲花似的善种子。
走下山来,正是用斋饭的时间。于是我们就到积香堂用斋。这是一所可容纳四五百人同时用餐的斋堂,全是木质长桌长凳,男女分坐,秩序井然。这里是每日三餐,专人服务,不用交钱。用斋时,每人面前放两只不锈钢碗和一双竹筷,先集体唱诵佛号,但听佛韵婉转,声震屋瓦,善心升起,俗念雪消。时间一到,寂然无声。服务人员立即快速分发米饭、菜、汤、馒头,菜有五种,依次添加,需要碗推前,不要碗退后,井井有条,一丝不乱。五百人同时用餐,不闻碗筷碰撞之声。最是收官一刻,服务人员给每一个人的菜碗里加一点开水,全要涮净喝下,再每人发一张餐纸。斋毕,集体起立,顺次离席。桌上有各色水果,依需自取。这不仅是一场斋饭,更是一场生动的教化。
出斋堂,但见花木扶疏,溪流潺湲,一潭清水之中端坐着几个石雕的沙弥像,远处一道有南无阿弥托佛颂号的大水池里盛开着一朵巨大无朋的莲花似在接引众生抵达西天佛国。
最后,到东林寺文物馆参观。一块仅仅保留下来24个字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石碑残片引人注目。它像一只眼睛,从一千多年前凝视着往来的人间风烟,死不瞑目。还有一块李北海的书法石碑保存完好,静静地靠在墙边。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那个在青年李白眼中高高在上的李北海,竟然隐藏在这一方石碑的后面,眼里依然闪烁着冷峻锋利的光芒。
从左边出大门,那个20多公里外,身高达48米,用掉了几十斤黄金披挂号称全球第一的大佛,正站在净土苑观音山上向我们微笑招手呢。
2024.10.29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李兴甲 ‖ 秋天的味道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种晓靖 ‖ 灵魂深处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