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楚文凤 ‖ “消失”的报纸

来源:本站    作者:楚文凤    时间:2024-10-31      分享到:

我投稿的一篇文章发表在了济宁晚报,这是我第一次在有正规刊号的部门发表文章,心里十分欢喜。父亲亦欢愉地说:“赶紧给我买两份报纸,我要留存着。”我穿梭在大街小巷,寻找报亭,像在寻找自己心爱的东西一样,不错过记忆中的所有报亭。但是得到的答案却是:早就不卖报纸了。原来每个路口都有的报亭,也减少了,仅剩的几家里面摆放的也都是烟酒饮料。我又来到了邮局,一样也是无功而返。报纸真的就“消失”了?买不到了?

记得年少时,父亲开了一家门市。门市不远处有家报亭,父亲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去报亭买报纸。门市收入甚微,母亲总是唠叨买报纸就是浪费钱。但是无论什么唠叨,无论什么阻碍,都没有撼动父亲买报纸、读报纸的心,后来干脆订阅全年的,邮局专门有邮递员每天派送。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坐在摇椅上,一页一页的翻着报纸,那么的悠闲和惬意。而我,也跟着“沾了大光”,在父亲膝边等着父亲看完一页递给我。因为那个时候可看不到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书,我总把报纸的所有“犄角旮旯”都读一遍,连广告都不错过。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身边趣闻,还有一些美文,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想我的文学素养,就是那时候的报纸带给我的吧。读完的报纸还有大用处,父亲会用来写毛笔字,母亲会用来剪“鞋样”和“绣花样”。在那个年代,没有钱买宣纸,父亲就在报纸上挥毫泼墨,而母亲用报纸剪好“鞋样”和“绣花样”给兄弟姐妹们做好看的鞋子。报纸承载着父亲的陪伴,承载着母亲在深夜灯光下的“一针一线”,更承载着诸多的时代记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人手一机,“繁花”入眼。想读什么书有什么书,想看什么新闻有什么新闻,甚至都是动态的视频,随时随地,手机“无所不能”,报纸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有时候一件小事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状态,这件事也让我重拾起了报纸。

自从朋友推荐我投稿到济宁晚报,有一篇文章发表,我就觉得晚报像照射进我生命的一束光,让我在枯燥的生活中有事可做,尤其是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又投稿第二篇,第三篇……报社也给了我很多样报,我重拾起少年时期的读报纸的感觉去阅读,又是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我如父亲年轻时一样,果断的订阅了一年报纸。仔细想想,时代是进步的,但是情怀不能丢。报纸,让我回忆起和父亲一起读报的样子,那是我在父亲膝下少年的记忆;又闻到了报纸自带的“墨香”,还有翻阅时候那种“刷刷”的响声,让我徜徉在文字的海洋。报纸不会消失,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一种情怀,亦是年少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