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周亦璋 ‖ 我们的高二.3班 ——写在毕业50周年
同学情就像一杯陈年的美酒,愈久愈醇香,愈久愈珍贵。
——题记
记忆似乎在慢慢地消退,印象也似乎变得遥远。但一想起兖州一中,想起74届高二.3班,就像是拉近的镜头,五十年前同学们同窗共读的画面就清晰起来,那画面令人陶醉,美不可言。
兖州一中74届高二.3班,像一块瑰宝,珍藏在记忆的博物馆。无论多少年过去,对她的喜欢从未改变。
也许有人会问:在长达半个世纪里,是怎样神奇的力量,让高二.三班的同学们远去了年少的轻狂,历经了世事的沧桑,却依旧没改当初的模样?
毕业50周年庆典,在见证了时隔半个世纪,同学情谊没有褪色的那一刻,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是在庆典前,筹备小组组长王涛主持召开的会上,大家就庆典事宜一项一项认真落实,在议到庆典所需资金问题时,王涛、韩晋华、马立国、王德歧四位同学,一致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庆典所有费用不要同学们集资,一律由他们四人承担。他们不是想给同学们炫耀自己有经济实力,也不是他们说想得到同学们表扬。都是到了已年近古稀之年的人,在他们心里,世间的事一切都可以看淡,唯独这份同学情高于一切。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对同学们一片赤诚的情谊。庆典会上主持人群主晋华同学没提这事,团支书王涛同学致辞也没提及,当同学们都问把钱交给谁时,晋华同学只是说:你们都不用管了。对他们四人赞助只字未提。这种境界就是高二.3班,多年来形成团结友爱集体的强大基石,高二.3班的凝聚力亦来自于此。其实,他们几位的奉献精神,远不只是仅此。
高二.3班的凝聚力,还来自同学们对班级的热爱。五十周年庆典,张玉同学饱含着对高二、3班的深情厚意,亲笔书写的贺信,经肖霞同学带着感情的朗读,让在场的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远在新西兰的李杰同学,通过视频把自己最诚挚的问候送到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心里;张军衔、刘海英、汤卫华、王丽娜、张新玲这几位班级骨干,因各种原因不能前来参加,纷纷发来了情真意切的贺电,让同学们瞬间感受到了高二、3班的凝聚力是如此感人。
说到高二.3班,对老师的感恩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有了老师们的辛勤耕耘,我们才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成功和幸福。高中两年半,蒋守伦、范翠华、张茂、牛家风、洪爱伦、沈剑秋、毛全茂等老师给我们上课的身影,至今还是那样栩栩如生,令人难忘……我们对所有任课老师的感激,都永远记在了心里。在这里,特别想说说我们高二、三班的班主任郜子芳和语文张能喜两位老师。
郜老师像极了母亲的爱
郜老师是我们高二.3班的班主任。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以像母爱一样无私的关爱,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成长的天空。郜老师命运多舛。看到她饱受的那些挫折,都让我们为之心疼。但她从来没有在同学们面前,流露过她内心丝毫的痛,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即便是在她的女儿我们的原同班同学郜丽文,因父亲的历史问题被退学的那悲伤一刻,郜老师也没有影响到给我们上课。这是一颗多么坚强充满着大爱的心啊!
在学习上,郜老师对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当我们有同学遇到难题想要放弃时,她总是耐心地一遍遍讲解,直到我们完全理解。那份不厌其烦,多像母亲教我们学步时的情景。记得有一次,郜老师组织了一次题量很大的考试,意在摸清同学们的底子,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只记得那次考试过后,郜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单独给不少同学多次开过小灶。在学习上,她对同学们严格要求,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她的辛勤和努力,让同学们学会了坚持与不放弃,明白了努力的意义。
郜老师不只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更注重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上高二那会,学校文体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郜老师鼓励同学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她不光鼓励大家,而且积极支持同学们参加学校文体活动,因参加活动落下的功课,郜老师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同学们补课。在郜老师的支持鼓励下,刘海英、肖霞、刘爱莉、张新玲、李杰、王德歧、刘连义、宋炳德等同学都成为了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力量。海英、肖霞、爱莉、新玲、李杰能歌善舞,是宣传队的台柱子;王德歧的拉管、刘连义的小提琴广受欢迎。那时,学校经常举办全校性的文艺汇演。我们班文艺骨干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汇演中常常获奖。在一次大型汇演中,我们班自编自演的话剧《雷锋之歌》,在海英同学的编排下,在参演的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荣获了学校文艺汇演一等奖。把坐在台下观看的郜老师,脸都笑成了花。那幸福自豪的表情,像是自己的孩子中了大奖一样。
在郜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督促下,我们班文体同步发展。学校运动会上,男生的1x400米接力成绩,始终在学校名列前茅;王涛110米跨栏记录,在毕业后的次年才被改写;王德歧3000米和5000米长跑,年年保持着亚军的优异成绩,73年春以高一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兖州工农商学兵环城马拉松赛,取得了第5名的好成绩。他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体育健将;张林的乒乓球技术一流,经常代表济宁地区参加比赛,弧旋球打的非常漂亮,赛场上常常获得热烈的掌声;高二.3班的足球队在学校一直雄霸天下,马立国、张玉、王涛、王德歧、张林、韩晋华、马建国、宋炳德、姜凌志、申伟、张洪等同学,个个都是学校足球场上的运动健将逢赛必胜;王涛作为一中篮球队的主力,曾为学校争得了不少荣誉。铁中的秦庆武多年后曾这样赞美过王涛的球技:“你的篮球打的真好,我上高中时印象深刻,那时经常看一中和铁中的蓝球赛,你是一中8号,打组织后卫,传递球出神入化,出手还有3分,是耀眼的球星。我在铁中与王春平,李玉顺同班,常说起你……”人才济济的高二.3班,时常引来级部其它班同学们羡慕的眼神。
在郜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她心中的宝贝。她的细致入微,关怀备至,让同学们如沐春风。郜老师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我们的情绪变化,给予我们最及时的关怀。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她会用温柔的话语抚平我们的伤痛。高二时,我遇到了一件对我伤害极大,几乎迈不过去的一个坎。有一天中午,进教室在座位上刚坐好,一抬头看黑板,让我至今想起都气愤不已的一行字“某某某给某某某写信给逮住了”,让我惊呆气愤的不知所措,拿起书包就冲出了教室。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回到家哭的天昏地暗,第二天连学也没去上。郜老师和我父亲曾是同事,平时对我就很是关心。当郜老师得知此事后,迅速到了我家,轻声细语的安慰开导我。我还很清楚的记得当年郜老师对我说的话:“你这么聪明的小孩,让黑板上的一行字把自己哭成这样,学也不上了,傻不傻啊?再说人家只是想问你学习上的事,又没说别的,写到黑板上的同学也是调皮恶作剧……听话,快打起精神好好去上学……”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母亲般的安慰,在郜老师几次连续耐心的劝说下,我心里的阴霾才慢慢散去。和母亲一样爱我的郜老师,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了我受伤的心灵。
郜老师在给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关爱他人、团结同学。 王涛同学回忆说:当年张玉同学只因对无线电的酷爱和好奇,一心只想着尝试自己去亲手组装电子产品,在现在看来完全是一桩批评一下就可以解决的事。可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切都要上纲上线。当张玉同学被采取非常措施后,是郜老师带着王涛,前去给张玉同学送去了最温暖最及时的关心和鼓励。郜老师的爱心,不仅感动温暖了张玉同学,也感动温暖了我们大家。过后,还有马立国、张林等同学也给张玉同学送去了同样的温暖与鼓励。在那个年代,能遇到郜老师这样的好老师,不仅是张玉同学莫大的幸运,也是全体同学们的莫大幸运。时隔五十多年,提及此事,同学们还都感慨于郜老师的慈母心肠。王涛还回忆说:高中毕业时,正巧他去参加篮球集训,没赶上领毕业证书。下乡后,郜老师到胜利村把毕业证亲手交给了他。过后郜老师和牛老师等还专程去胜利村看望过同学们。郜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她的影响下,同学们都逐渐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是老师的骄傲”,这是学生给予老师最好的回报。大家把郜老师给予的爱,转化为一种动力,多年后同学们成为了郜老师的骄傲。在同学们中间,有在部队立过功受过奖的最可爱的人:刘海英、张林、马宪臣、宋炳德、姜凌志;有在医学领域成绩斐然的专家学者韩晋华;有在胜利油田、铁路、山东拖拉机厂大型企业建功立业的优秀管理者王涛、马桂忠、汤卫华;有在农村龙桥大队、大马青、吴家村任大队书记,为新农村发展做出贡献的王广林、马宪臣、韩振华;有在商场上成就非凡的马立国、王德歧、姜凌志;我们中间还有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王丽娜、宋炳德、张新玲、张林;有三尺讲台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李杰、尚衍峰、刘延礼;有学业有成旅居英国的学者郜丽文;有企业单位中层优秀管理干部张军衔、王登吉、马建国、卞炳会;有个体优秀经营者乔永久、廖玉祥、龚俊平;有单位优秀先进生产者肖霞、刘爱莉、刘珍、范相美、王翠萍、孔德菊、陈慧玲、袁文华、陈爱云、申伟、刘连义、张建华、韩玉明、薛启斌、马瑞芹、张新国、刘艳敏、张玉、韩振国、肖玉海、李昆、胡现平、戴玉霞、朱明英、路建成、刘全瑞、贾福宝、杨连群、梁伟杰、冯书军、马义、程春玲等;还有许多立足本职工作,默默奉献的你我他……虽然同学们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无愧于郜老师给我们的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郜老师勤劳、善良、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让同学们受益终生。为报师恩,2011年3月3日,在韩晋华、马立国、王德歧、卞炳会等同学的筹备下,31位同学带着31颗火热的心,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兖州。同学们欢聚一堂,在兖州长乐大酒店为郜老师举办了隆重的80岁生日寿宴。王涛因工作太忙未能到场,特发来贺电,并委托张林送了花篮。同学们共同祝愿我们敬爱的郜老师:寿比南山,春秋不老,岁岁安康。同学们的祝福,给了郜老师极大的精神慰藉。如今,她老人家已93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我们衷心祝愿郜老师的晚年生活如诗如画,颐养天年,享受每一份宁静与美好。
张老师的语文课滋养了我们的灵魂
能做复旦大学中文系高材生张能喜老师的学生,真的是很荣幸!张老师特别受同学们的欢迎。在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全面主持国务院工作的1973年初,教育界刮起了一阵春风,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已然成为风气。就是在这学文化的关键时刻,我们在高二遇到了最好的张老师。记忆最深刻的是张老师的作文课。他让同学写作文不限制题材,也不限制题目,都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每次作文都有评选,优秀的作文都会在班里诵读。这也培养了同学们写作文的兴趣,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很好的范文。张老师还会给我们上阅读欣赏课,他给我们读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争相阅读名著,高二、3班掀起了一股文学小浪潮。王德歧同学曾深情地回忆说:张老师,是他人生的启蒙老师。张老师给他讲了许多读名著的益处。离开学校后的那些年,他把张老师推荐给他的所有名著,从图书馆借阅后,都逐句逐段地认真去读。正可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正是在阅读那些名著中,找到了人生坐标,奠定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马立国同学高中毕业后,曾在一所中学任教,他教的语文课,很受学生们欢迎。他说他之所以能胜任语文教学,完全是得益于张能喜老师的辛勤耕耘,是张老师传授的知识让他有了用武之地。张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一个指路明灯,他让我们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的美。张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有好多同学喜欢阅读的那颗种子,也就是在那时扎下的根。
师恩难忘,同学情长。我们高二.3班,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几十年来,始终秉承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一年又一年,高二.3班焕发着不老的青春。隆重热烈的兖州高二.3班毕业五十周年庆典,在社会同学圈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庆典的照片视频在当天便被转发到不同群体。“真羡慕你们高二.3班!”“聚会是谁发起组织的?”一连串的问题,让人应接不暇。
自74年毕业到50周年庆,50年间我们高二.3班,举办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同学聚会,引起同学圈轰动的就达七八次之多。毕业20至50周年庆,为郜老师80周岁的生日庆典,参加郜老师孩子婚礼等大型聚会。一次次的团聚,把同学们的心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每次大家开心相聚时,总会对为同学们默默奉献的热心人心存感激。
班级的灵魂
在我们高二.3三班,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拧成一股绳,将同学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编织了几十年难忘的青春记忆。他(她)们就是我们的群主韩晋华、团支书王涛、热心人马立国、王德歧、张林、姜凌志、宋炳德、马桂忠、卞炳会、刘海英、肖霞、王丽娜、汤卫华、刘爱莉、张新玲等同学。同学们视他们为“班级的灵魂。”这里说的灵魂,不单是指他(她)们参加了多少次聚会,而是指他(她)拥有的一种凝聚力,把班级灵魂贯穿到了同学们的生活中,从而把大家的心聚集在了一起。晋华同学于2013年建立了高二.3班班级群,从此,同学们好像重回学生时代,被高二.3班群凝聚在了一起。特别是常驻兖州的马立国、卞炳会两位同学,是高二.3班同学们之间友谊的桥梁。谁家有红白喜事,哪位同学遇到了困难,立国、炳会两位同学,都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的老班长韩振华患上重病,马立国同学得知后立刻跑去看望,在韩振华同学病情加重后,他将韩振华的病情告知了远在北京的群主晋华同学。韩振华同学原来是吴家村大队书记,但很早就退下来了,家属又早早下岗没有工作,家里生活本来就很拮据,再加上又患上重病,更是雪上加霜。晋华、立国、炳会几位同学商量,决定组织大家一起去看望韩振华,把高二.3班同学们的情谊带给他,鼓励他积极和病魔作斗争。2023.6.8日马立国、王德歧、张林、卞炳会、马现臣、龚俊平、马建国、张建华、宋炳德、姜凌志、王登吉、乔永久、尚衍峰13位同学,亲自来到老班长韩振华家中,送去慰问,送去鼓励。远在外地的王涛、韩晋华、马桂忠、汤卫华、张新玲、周亦璋同学,也委托马立国将关心慰问送给了韩振华同学。同学们微不足道的慰问金,对韩振华同学治病的花销是杯水车薪,但这份沉甸甸的同学情,却给了韩振华及家人无限的温暖。有些东西是拿钱买不到的,比如这份真诚淳朴的同学情谊。
马立国同学是我们高二.3班公认的热心人。上高中时马立国同学住校,他性格豪爽又善良热情,同学们都愿意和他接近。王涛同学回忆说:“每逢星期一下午课外活动时,我都会跑到马立国同学的宿舍去吃煎饼,我知道他每个周一返校时都会带煎饼回来,觉得那个煎饼真香啊!那个年代物质严重匮乏,什么都实行供应制,买粮食要有粮票才行。平时我很少能吃到煎饼,光觉得好吃了,忘了这是人家一周的口粮。”王涛还动情地说:“立国从不小气,都是紧着我吃。那时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粮食就是宝贝,自己去吃了那么多次煎饼,可立国没拒绝过一次,都是一样热情待我,那时我年龄小不懂事,吃了他那么多煎饼,也没想着答谢,后来才明白,立国对同学们的热情是骨子里的善良。”毕业后,立国同学的善良热情丝毫未减,一直延续至今。毕业五十周年庆典,他操心最多,出力最多。对远在外地来的同学,他都主动自掏腰包,热情地把温暖送给他(她)们。“东营的刘连义和夫人来参加庆典,他车接车送,庆典结束后,设宴热情为其饯行;烟台的肖霞和爱人及孙女,一起回兖州参加庆典,马立国同学热心的接站送站帮助安排食宿;宁波的刘爱莉千里迢迢到后,他邀请几位同学一起为其接风洗尘。类似这样助人为乐的事,在立国同学那里数都数不清。当同学们感谢他时,他总是笑着说: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在筹备毕业五十周年庆典期间,马立国同学从选庆典场所到庆典会场的布置;从做横幅、安排拍集体照到宴会菜品的搭配和质量,真的是操碎了心。他唯恐有半点闪失,在庆典前一天的筹备小组会议上,又一遍遍征求大家的意见,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他的热心细心。
在我们的老班长韩振华同学身患重病及至去世的那段时间里,马立国同学得知情况最早,在韩振华同学得病之初,他就以个人名义去医院看望,后又去家中送上温暖的慰问。在韩振华同学病情加重后,他又及时将情况通报给群主。他给韩振华同学及家人送去的不仅仅是一份慰问品,而是人间的一种大爱。常言道:做人锦上添花,远不如雪中送炭。是的,生活中不缺锦上添花的朋友,缺的是雪中送炭的真情。马立国同学给韩振华和家人送去的是一份真情。这份真情让韩振华同学全家感到了极大的温暖,给韩振华同学增添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
卞炳会同学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秉承父母亲善良的本性,把关心关爱他人视为幸福。同学们有好多都在外地,肩负着照顾下一代的任务,一般很少有时间回兖州。在高二.3班没有建群之前,遇到哪位同学家有红白喜事,她不仅自己一个不拉的全部参加,还会挨个电话通知大家,并为同学们先行垫付钱款。谁家孩子结婚,炳会都骑着电瓶车,不辞辛苦,把请柬一份一份送到在兖州的同学们手里。这多年炳会的电话费支出,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她从未向同学们说起过半句。这多年,她跑了多少路,过程有多么辛苦,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她也从未向同学们说起过自己的累。因炳会同学信奉基督教,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圣经里的名言:“施比受更为有福。”她常和教会的朋友们一起,不图任何回报的去做善事。炳会同学虽然能力有限,但她却用自己有限的能力,无限的为同学们服务。毕业五十周年庆典前夕,炳会说起的一件事,特别打动了我的心。为联系到更多的同学参加,炳会拿着同学通讯录,挨个给同学们打电话。在给张新玲同学打电话时,怎么也打不通。在多次打电话无果的情况下,她放心不下,冒雨骑车赶到了新玲家里。在得知新玲一切都好,只是巧合手机出了故障的时候,她才放下心来。炳会同学的善举不胜枚举,温暖着同学们的心。前几年炳会同学出现过一次脑梗,由于治疗及时,康复的很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人有好报!康复后,炳会为同学们服务的热情仍一如既往,丝毫未减。
平凡中蕴含着伟大,伟大源自于平凡。不图名不图利,有为他人着想的思想,这就是伟大的平凡。马立国和卞炳会同学这种无私的奉献,深深感染了高二.3班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大家把互相关心作为了班魂,不断的发扬光大。
让大家感动的还有群主韩晋华对同学们的无私帮助。晋华同学的医术、医德医风,不仅在业内有口皆碑,在社会同学圈中也是众口一词的赞美。不只在兖州,即便他在北京,即便他工作再忙,对同学们也是有求必应。谁家不管大人或孩子,有病找他求医问药,他都耐心的不厌其烦的给你答疑释惑,电话那头总是能听到他耐心的询问和亲切的关心。我为母亲的病情常咨询晋华同学,被他的热情和人格魅力所折服,特赋诗一首:
致谢晋华同学
谦谦君子当如玉,一片冰心人共知。
解疑释惑指迷津, 令人如沐春风里。
团支书王涛对同学们的无私付出,也让同学们记在了心里被深深感动。2004年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王涛同学不仅为聚会提供了无私赞助,并为同学们制作了人手一份的精美通讯录。相信大家每翻开通讯录,深深地同学情都会洋溢在心底。
2024.7.14日的毕业50周年庆典,在我们高二.3班的历史上,又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两年半建立起的友谊,沉淀了50年依然那么新鲜,那么让人感动,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忆、去收藏。特别是同学们都已是年近古稀,在品尝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之后,才发觉我们高二.3班同学之间质朴的情谊,如同一首深情的歌,是那样悠远而回味无穷。正如王涛同学在五十周年庆典致辞里说的那样:“这种经过50年沉淀的同学友谊,是一段割不断的情,是一份分不开的缘。”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二.3班毕业五十周年庆典,成为了我们再续友情的新开始,成为了我们增进感情的新桥梁,成为了我们团结互助的新起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岁月虽晚,夕阳的余晖依旧灿烂。
我们永远的高二.3班。
周亦璋2024年7月14日写于毕业五十周年庆典之际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高俊喜 ‖ 聆听范金泉老师讲座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李木生 ‖ 我在河边看水中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