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昌杰 ‖ 乡愁之忆诗文(75)棉花与穿衣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棉花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它不仅是大地上绽放的白色花朵,更是全家人温暖与希望的源泉。那些关于棉花与穿衣的故事,如同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中,每当回想起,心头便涌起一股淡淡的乡愁。
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穿衣成了母亲的一大心事。国家每年发放的布票远远不能满足一家人的需求,于是,织布成了我们解决穿衣问题的主要途径。生产队里,棉花被视为珍宝,队里特意挑选了土质肥沃的地段来种植,还派出了最懂技术的老良来管理。老良是个勤劳且经验丰富的人,他对待棉花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
春天,当万物复苏,棉花也迎来了它的生长期。在温暖的阳光下,棉花苗破土而出,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到了夏天,棉花长得枝繁叶茂,足有一人多高。三伏天里,为了给棉花除虫,父亲每天都要背着老式的喷雾器,在田间地头穿梭。那时的喷雾器笨重而简陋,父亲的身影在烈日下显得格外高大而孤独。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依然坚持着,因为他知道,这些棉花是全家人的希望。
除了喷药,打杈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那些不坐果的疯枝需要被一一掐掉,以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这项工作不受时间的限制,父亲常常在别人收工回家吃饭后,还在地里忙碌着。这时,母亲便会让我先吃饭,然后去替换父亲回家吃午饭。我便独自一人留在棉地的窝棚里乘凉。窝棚是用树枝和茅草搭成的,虽然简陋,但也能遮风挡雨。我坐在窝棚里,看着外面枝叶繁茂的棉花,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棉桃裂开嘴,露出白花花的絮儿时,整个棉田都仿佛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队里会派细心的家庭妇女来拾棉花,她们一朵朵地摘下放在篮子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父亲是个细心的人,他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棉桃壳儿,在别人拾过的基础上再复收一遍。他说:“每一朵棉花都是汗水换来的,不能浪费。”
等到棉花全部拾完了,天气也到了霜降时节。这时,队里会砍掉棉花柴,一把把捆好放在露天底下晒着。遗漏的棉桃还会在阳光下开放,仿佛是大自然对勤劳人们的馈赠。棉花柴晒干后,可以用来烧火做饭,也可以卖给收柴的人换些零钱补贴家用。
拾棉花是女人的最爱。一到拾棉季节,各队的女社员们都会巧手摘下一朵朵棉花放在篮子里。她们一边拾棉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在棉田里回荡。棉花收下后,队里有弹花机,弹完把棉籽摅出来分给各家,大家便用它挤棉油吃。棉籽油虽然不如现在的食用油口感好,但在那个年代,它却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要油脂来源。
队里把弹好的棉花分给各户后,主妇们便开始忙着纺棉织布了。母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之一,她不仅要照顾我和弟弟妹妹的生活起居,还要承担纺棉织布的重任。每天晚上,昏黄的油灯下,母亲都会盘坐在用玉米须做成的蒲团上纺线。纺车是她最亲密的伙伴,陪伴她度过了无数个漫长的夜晚。
纺车是由木头制成的,结构简单而实用。它有一个圆形的轮子和一个长长的手柄儿。母亲一手拧着手柄儿,另一手则放开使长长的线缠络上接线的锭子上。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稍有不慎就会断线或者缠乱。但母亲却总能熟练地操作着纺车,将一团团棉花纺成细细的长线。手摇纺花车是由车梁、转轮、锭子、摇柄等几部分组成。除了锭子之外,其他都是用木头制作的。右端是一个用木条拴绳做成的,直径不小于半米的驱动轮,轮子的轴上装有“L”形短圆木手柄;左端是装在轴承上的锭子,铁做的、直径几毫米,为从动轮。驱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采用绳子系紧。在摇动手柄的时候,驱动轮转动虽然不快,但细细的锭子却旋转如飞。纺花时,必须先搓出棉条。搓制棉条时,左手拿着一根像秤杆一般粗细的杆子,右手握着一块像泥水匠砌刀一样的擀板;随后,在杆子上裹上一层棉花,并用擀板压住,滚动一会儿,直到滚成一根均匀的长条,而后把杆子抽出,一根棉条就擀好了。一堆棉花能够擀好多棉条,然后整齐、均匀地码放在笸箩里面,待纺花时备用。
纺完线之后便是织布了。母亲将纺好的线团儿让下乡的染布匠带去染坊染上不同的颜色。染好的线团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大自然的色彩被母亲巧妙地编织进了布里。于是,母亲便开始忙着安装织布机了。织布机是一个庞大的家伙,由许多木头和铁件组成。它放在堂屋的明间里,占据了整个房间的一半空间。
织布是一项繁琐而辛苦的工作。母亲需要坐在织布机前,一边用脚踏板控制织布的上下运动,一边用手操作着梭子和纬线。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协调能力,稍有疏忽就会织错或者断线。但母亲却总能熟练地掌握着织布机的节奏,将一匹匹漂亮的布匹织出来。
从我上小学直到七六年上高中前,每年所穿的粗布衣服都是母亲一手做成的。那些衣服虽然简陋但很结实耐用,穿在身上既温暖又舒适。每到换季的时候,母亲都会提前准备好新的衣服和鞋子给我们换上。她总是说:“孩子们长得快,衣服得勤换勤洗才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物质条件的改善,手工粗布衣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到了七六年以后,物质不再那么匮乏了,人们开始穿上了细布衣。八十年代初,农村里干缝纫的人多了起来,大家便把衣服拿到服装店去做。那些手工粗布衣被整齐地叠放在衣柜的角落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再到后来,大批的服装店在城乡遍布开来,人们穿衣真的是随心所欲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衣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再也不用为穿衣发愁了,也不用担心没有合适的衣服穿了。那些关于棉花与穿衣的故事也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每当我走在繁华的街头巷尾,看着那些穿着时尚、光鲜亮丽的人们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艰难岁月的棉花和粗布衣虽然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和情感却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回想起那些年的艰苦岁月,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那些关于棉花与穿衣的故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勤付出和家庭的温暖,更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意义。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我都会将这些故事铭记于心、传承下去。
岁月悠悠,棉花依旧。虽然现在我们不再需要为穿衣发愁了,但那些关于棉花与穿衣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它们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初心、珍惜当下、感恩前行!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井妙宸 ‖ 在这里,留下最美的诗行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马加强 ‖ 拜访胡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