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胡勤贵 ‖ 运河孕育了夏镇

来源:本站    作者:胡勤贵    时间:2024-12-23      分享到:


走在古运河岸,真好。古运河古韵流淌,让夏镇有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在流连忘返的同时,感受古镇的魅力和历史的积淀。坐在古运河里的船上,更好。船在水上漂着,人在船上坐着。月上中天,坐在船头,把月亮泡在茶杯里,让自己慢慢的解渴。心便在月光里软了,化了。桨声灯影下的古运河安静安详,映应进童年香甜的梦中。

时光倒流到运河繁盛时期,镇中街曾热闹非凡。是铁器,木材,竹器,渔具,盐,布料,禽蛋等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人来人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各种小吃的吆喝声,在空气里回荡,昭示着人间的繁华。这让人想起了清代人沈德潜《晚泊夏镇康阜楼下》的诗句:“舟泊一湾分两省,楼高百尺记三层。故宫魂魄常思沛,经界公私尚忆滕。”还有清代人宋思仁《过夏镇》的诗:“片帆风利挂残阳,一镇区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县白,钟声遥送沛城凉。”诗人乘船而来,又乘船而去。就这样走过了滕县,又走过了沛县。留下的诗篇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

漫步古运河道,多少次的想:我是走在滕县的大地上?还是走在沛县的大地上呢?在哪里一步跨两省,一脚踏两县呢?而现在,我是漫步在微山县夏镇的大地上。这让我的思绪时常沉浸在昨天和今天的时空交会之中。今天是从昨天走来,而今天又向明天走去,就像运河里的水川流不息。时代的步伐总是向前。夏镇也是有历史的啊!夏镇是古城,由广戚城,部城,夏镇寨三部分发展起来的。明代,自西北向东南开挖了新运河,漕运畅通,戚城西南面的夏村兴旺起来。公元1567年,夏村成了船舶停靠的码头,工商业日趋繁荣,夏村便改为夏镇了。公元1668年,发生了大地震。这次天灾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原来的繁华都在地震中丧失了。但运河还在,未受大的影响。灾后,运河东岸的夏镇寨日渐兴旺繁荣起来。到了清朝时期,设置了“夏阳司巡检”。有了官衙,便有了更多的人员聚集。夏镇寨便发展成为了中心,成为三合一的夏镇。历史的沧桑,沧桑的历史,在哪里呢?在夏镇“八景”里?在诗人留下的康阜楼,春雨楼里?我总在寻找那些历史文人留下的景点。有些古迹已难觅踪迹,有些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无论怎样的变化,夏镇还是夏镇。运河两岸人家创造的温馨,宁静,平和的烟火气息永在。

运河孕育了夏镇,也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巷子。漫步古运河步行道上,小巷一闪而过。有时停步观望一下。巷子不深,一眼可望到头。小巷内曾有闪闪发光的生活。许多的故事在小巷里传诵。绵长的记忆,从小巷里流出。旧时的风物总是充满了出处,那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小巷焕发了青春,古运河便焕发了青春。古运河焕发了青春,夏镇便焕发了青春。愿夏镇青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