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伟 ‖ 泇运河的守护者:工部夏镇都水郎中梅守相

来源:本站    作者:王伟    时间:2024-12-27      分享到:


在历史悠悠不尽的长河之中,泇运河仿若一颗被岁月精心雕琢、悉心润泽的璀璨明珠,静谧安然地镶嵌于华夏大地。当第一缕曙光轻柔地洒落在河面,粼粼的波光,恰似细碎的金子跳跃闪烁,又似时光老人派出的使者,悠悠地诉说着往昔那些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故事,每一道涟漪里,都流淌着一个时代的雄浑厚重与沧桑变迁。

回溯往昔,明成祖朱棣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迁都北京,自那之后,京杭运河便被赋予了神圣且沉重的使命,它仿若一条坚韧无比、永不弯折的生命线,维系着明王朝的政治稳定,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繁荣注入活力,如忠诚的卫士般守护着军事安全。然而,黄河,这条华夏大地的母亲河,彼时却仿若一位陷入癫狂的巨人,喜怒无常,频繁地泛滥肆虐。那“借黄行运”的徐州至淮安段运道,无奈地承受着黄河的“怒火”,泥沙裹挟着洪流汹涌而下,常常毫无预兆地阻塞运道,使得往来的船只仿若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倾覆的悲剧屡屡上演,百姓们的生活也随之陷入了无尽的困苦深渊,哀号声在两岸此起彼伏。在这风雨飘摇、暗无天日的困境之中,“泇河之议”宛如一颗在漫漫长夜中倔强闪烁的希望火种,艰难而又顽强地萌生了。此后的三十余载,各方势力围绕着它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艰难的博弈,恰似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国运民生的持久战,直至万历年间,历经无数波折,才终于盼来了转机,曙光初现。

梅守相,这位从宣州梅氏家族走出的杰出才俊,身世不凡,他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后人,家族文脉传承,如熠熠生辉的火炬,历经岁月而不熄。那深厚的文化底蕴,仿若浩瀚无垠宇宙,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梅氏子弟。家族之中,一门四举人、三进士的辉煌成就,仿若夜空中最耀眼、最璀璨夺目的星群,照亮了家族前行的道路,尽情彰显着家族的卓越不凡与无上荣耀。

在梅守相的成长过程中,家中的庭院常常回荡着他与三位弟弟的朗朗读书声。那时候,日子清苦却又充实,简陋的书斋里,兄弟几人围坐一桌,昏黄的烛光摇曳跳跃,映照着他们年轻而坚毅的面庞。梅守相作为兄长,率先垂范,每日总是第一个起床,迎着晨曦诵读经典,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夏日,酷热难耐,蚊虫肆虐,汗水湿透了衣衫,他却仿若不觉,沉浸在经史子集的智慧海洋里,探寻着古人留下的宝藏;冬日,寒风刺骨,手脚冻僵,他依然紧握着笔,在书卷上奋笔疾书,眼神中满是对知识如火的渴望。在他的引领下,弟弟们也深受感染,潜心苦读,兄弟齐心,向着科举之路奋勇攀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先后在乡试中崭露头角,成为举人,迈出了荣耀仕途的第一步。而梅守相、守峻、守和三人更是一鼓作气,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沉稳的心境,在后续的科举考试中乘风破浪,顺利考中进士,开启了家族更为辉煌灿烂的新篇章。那一刻,家族的荣耀如同春日里盛放的繁花,惊艳了世人,而他们多年的努力与付出,也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家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踏上仕途的梅守相,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抱负,为官清廉自守,历任魏县、南昌知县,受到朝廷上下广泛赞誉,来到工部夏镇都水司任职,初任工部主事,后升任工部郎中,这一任就是九年。在这里,东汉姜肱的故事让他感动,也给他无尽的力量;当朝朱衡、潘季驯勇于担当,开凿漕运新渠的事迹更让他热血沸腾,每每伫立在“夏镇八景”之一的“三绝高碑”面前,大学士徐阶《漕运新渠记》的字字句句让他激动与震撼。彼时,泇运河的开凿工程正面临着重重困难,仿若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前。但梅守相毫不退缩,他仿若一位无畏的勇士,毅然投身其中。

元代时,为了实现南粮北运这一宏伟目标,朝廷大力开凿济州河、会通河与通惠河,仿若搭建起一条巨龙的骨架,构建起了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运河在元代的交通运输中仿若一位肩负重任的使者,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仿若一座桥梁,连接了南北水系,使得物资得以较为顺畅地流通,为北方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命养分,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元朝的统治根基。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其借黄行运,黄河泥沙的淤积仿若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着运河的健康,决堤泛滥成了家常便饭,运道频繁瘫痪,周边百姓的生活随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漕运只能依靠海运,由于海上风高浪急,每年有数以千计的漕帮汉子葬身海底,这一切也为明代运河治理遗下了荆棘迷宫般的难题。

明隆庆三年,河道总督翁大立仿若一位敲响警钟的先知,在朝堂之上,率先倡议开泇河,试图为深陷困境的运河寻得一条解脱之路,仿若在黑暗中寻找那一丝曙光。此后,工部尚书朱衡、漕运总督傅希挚等也相继挺身而出,纷纷响应这一倡议,他们仿若一群执着的探索者,试图为国家开辟一条新的希望航道。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工程浩大、技术难题堆积如山、资金短缺仿若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各方利益错综复杂,难以协调,仿若一团乱麻,这些提议屡屡被搁置,仿若折翼的飞鸟,难以翱翔天际。朝廷上下,为了运河治理的问题争议不休,恰似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各方各执一词,顾虑重重。有的官员担忧开泇河耗费的巨额资金会让本就不宽裕的国库雪上加霜;有的则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挑战望而却步,河道的选址、挖掘、水利设施的建设等难题,仿若一道道无解的谜题,让他们心生畏惧;还有些不同地区的官员,出于对自身辖区利益的考量,比如黄河沿岸地区的官员害怕开泇河后会影响到当地的水利灌溉或经济发展,仿若守护自家领地的卫士,对开泇河之议持坚决反对态度。

万历二十一年,黄河仿若一条暴怒的恶龙,于汶上决口,洪水如猛兽般汹涌而下,肆意咆哮,瞬间冲毁了徐州一带长达二百多里的运河堤坝,运河漕运仿若瘫痪的巨人,陷入了绝境,国家的经济命脉也随之岌岌可危。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总河尚书舒应龙,一位临危受命的英雄,挺身而出,展现出了非凡的果敢与睿智。他仿若一位巧妙的棋手,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巧妙地避开了当时关于“开泇”的激烈争论,以泄洪为由,向皇帝奏请在微山湖东的韩庄开凿一条渠道,仿若在绝境中开辟出一条生路。这一举措,看似只是为了缓解眼前的水患,仿若治标之举,实则蕴含着他对开辟泇河的长远规划与深刻思考,似一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

彼时,舒应龙年仅28岁的儿子、当朝探花郎舒宏志,正卧病在床,生命垂危。可运河告急,刻不容缓,舒应龙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工程之中,甚至在儿子离世之际,都未能赶去见上最后一面。而梅守相,这位重情重义的同僚,在舒应龙无暇分身之时,主动替他打理后方诸事,让舒应龙能心无旁骛地指挥工程。他安抚家属,操办丧葬事宜,事无巨细,皆处理得妥妥当当,宛如舒应龙家中的支柱,给予其最坚实的支撑。

在舒应龙踏出开创性的一步后,刘东星接过了泇运河建设的接力棒,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刘东星深知,要想让泇运河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拓宽加深河槽,为船只提供更为宽阔、顺畅的航道,同时还要建设船闸,调节水位,保障航运安全。于是,他亲自带领着工程技术人员,沿着河道仔细勘测,日夜钻研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他更是身先士卒,亲自执镐下河开凿,与工匠们同吃同住,现场指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那飞溅的泥浆,溅湿了他的衣衫,他毫不在意;那日夜的操劳,熬红了他的双眼,他未曾退缩。然而,长时间的积劳成疾,最终还是击倒了这位硬汉。他病倒在一线,生命之火渐渐微弱。

梅守相听闻消息,心急如焚,第一时间赶到刘东星身边,为他寻来最好的医者,并四处搜罗珍稀药材。在刘东星最后的日子里,梅守相日夜守在榻前,悉心照料,如待自己的至亲。刘东星溘然长逝,梅守相强忍悲痛,送他最后一程。他操办葬礼,联络各方,让刘东星这位为泇运河奉献一切的英雄,得以安息。

面对朝廷长达三十多年的“泇河之议”,各方争议不断,莫衷一是,没有官员敢于秉笔直书开凿泇运河。李化龙肩负起统筹规划全线开通的重任,仿若一位高瞻远瞩的统帅,历史需要他在“借黄行运”和“避黄行运”之中做一个抉择。而梅守相,始终坚定地站在他身旁,给予他无尽的力量。为了给决策提供最精准的依据,梅守相不辞辛劳,沿着运道沿途测量调查,每一处河道的宽窄、深浅,每一段河岸的土质、地势,他都详细记录,正是有了这些充分详实的数据,李化龙在向朝廷写《治河奏疏》时,毫不畏惧可能面临的压力与质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一一呈上。那一份沉甸甸的奏疏,承载着李化龙和梅守相对泇运河的期盼,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仿若一束束强光,穿透重重迷雾,为泇运河的最终开通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避黄行运”后的大运河从此才完全承担起漕粮运输的使命,每年一万多艘漕船、四百万石漕粮才能全部通过大运河抵达北京!夏镇也成为漕运新渠和泇运河的重要节点,而泇运河前赴后继的开拓者,三任河道总督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也被后人尊称为“泇河三公”。

在“泇河三公”、工部郎中梅守相与众多能臣的齐心协力之下,泇运河仿若一位历经磨难后重生的巨人,从荒芜走向繁华,从默默无闻走向举世瞩目。它的畅通无阻,为大运河这条国之命脉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仿若为一位疲惫的勇士注入了强心剂,使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大运河再次以它雄浑壮阔的气势,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促进着经济的繁荣,维系着国家的稳定。清康熙年间著名治河专家、河道总督靳辅说,“有明一代治河,莫善于泇河之绩”。

而随着泇运河的开凿成功,为了给泇运河济运,微山湖也逐渐形成了如今烟波浩渺的壮丽景观。微山湖,北方固有的大气与顺着运河而来的南方的婉约在此融为一体,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当微风轻轻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仿若无数颗细碎的钻石在闪烁。湖中的微山岛,仿若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湖面上。岛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站在湖边,远眺微山岛,仿若置身于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之中,让人不禁陶醉其中,心旷神怡。这里的每一寸湖水,每一片树叶,都似在诉说着泇运河的故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梅守相,这位五品的工部郎中,用他的脊梁和信念,书写了一段传奇。陆耀在《山东运河备览》一书中是这样评价梅守相的,“开韩庄新河,开泇河,功最巨,有传。”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以辉煌政绩与人文品格光耀明史,《梅守相传》仿若一颗文化的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生根发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他仿若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让人们明白,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只要心怀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岁月悠悠,泇运河依旧静静地流淌,它承载着过往的艰辛与辉煌,向着未来奔涌而去。梅守相的故事,也如河上永不停息的清风,悠悠传唱,在当年漕运新渠与泇运河的交界点,如今会通河与中河的枢纽点---夏镇广为传颂,更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激励着后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