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中乾 ‖ 书本子里的温暖
屈指算来,奶奶去世已21年了。但奶奶生前挚爱的书本子,作为我最宝贵的藏品,至今还保存着。
这本1929年11月1日出版的《妇女杂志》 ,因为是已故奶奶存放鞋样子的书本,因此得以保存到现在。
回想几十年 以前,人们穿的鞋花钱买的少,基本都是自己做,俗话讲就是“揍鞋”。揍鞋,先用麻绳、针锥纳鞋底子。鞋底子纳好后,就要做鞋帮子。做鞋底、纳鞋帮,具体做什么样式的,多大尺寸的,都需要一个鞋样子比着裁布料。奶奶保存下来的这本《妇女杂志》 ,就是她当年存放鞋样子的“百宝囊”。把许多不同样式的鞋样子夹在里边,什么时候用翻找方便。
这本《妇女杂志》 ,是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一日初版,也就是1929年11月1日,距今已97年的时间了。
翻看杂志内容,都是有关妇女解放、妇女伦理道德,女性美容化妆、女性文学等方面的文章。其中有插图,更有许多广告。
意想不到的是,里边的插图,竟然还是彩色的,用的加厚的白版纸。我翻开一个插图。内容是《爱读本志者——蒋文燦女士》,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忠实读者”。另外一页还有几幅关于女性的摄影,也是上了彩色的,不过都是单一的色彩。
杂志里的文章,读来十分的耐人寻味。因为都是繁体竖排,有好多繁体字不认识,就靠慢慢的读,耐心地往下顺……
奶奶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时候上过几天私塾,认识字。这本《妇女杂志》,可以想象得到是我奶奶年轻时候的最爱。她老人家于2004年因病离世,倘若健在,至今也百岁有余了。
由于我父辈兄弟姐妹六个,当时家里生活困难,他们穿的鞋,都是奶奶自己做。我年幼的时候,还记得奶奶每天晚上煤油灯下戴着眼镜,拿着针锥,戴着顶针纳鞋底子的情景。等我睡醒一觉了,奶奶那屋里的灯还在亮着……奶奶的手巧的很,我和哥哥、姐姐们小时候穿的绣着花的“猫蹄子”鞋,都是奶奶自己做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替,后来我兄妹,堂兄妹加上姑妈家的表兄妹,有十几个,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奶奶的一生,就不知道做过多少双鞋,她老人家保存的鞋样子,也最多最全。
奶奶的书本子,是由两本《妇女杂志》合订而成,里边不仅夹有好多鞋样子,还有很多绣鞋垫子用的花卉及蝴蝶剪纸图片,都非常漂亮好看。通过这些珍品,足可以显见奶奶的勤劳与智慧。
我小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经常来找我奶奶借鞋样子找鞋垫剪纸花,用来做鞋绣鞋垫。
奶奶过世后,出于对她老人家的尊敬和怀念,奶奶的书本子我没舍得丢,一直保存下来。
对于喜欢读书的我来说,这个书本子感觉是奶奶故意遗留给我的一笔价值不菲的精神财富,感觉到了它的珍贵,也就更加想念我慈祥可亲的奶奶。
通过这个书本子,我想象到奶奶在那个年代里憔悴而坚强的身影;体会到了小时候的父亲、叔叔、姑姑他们穿上奶奶做的新鞋时的喜悦!
看到这个书本子,我回想起奶奶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堂兄妹9个,白天父亲、母亲、伯父、三叔他们去地里干活,都是奶奶在家照看我们,一群小孩子,这个哭了、那个闹了……奶奶忙前顾后,有空还在纳着鞋底子,给父亲他们做新鞋,临近中午了还要忙着做一大家人的午饭,其辛苦可想而知。
记得父亲常讲,最困难的1958年秋天,奶奶不分白天黑夜抽空加班在地里搂了一垛豆叶,存在院子里。就靠这垛豆叶,当年一家老小十多口人,熬过了一个寒冷饥饿的冬天!
透过这个书本子,我感受到了几十年以前,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一个大家庭的温暖! 现在抚摸一下这个书本子,翻看着里边一张张奶奶曾多次使用的鞋样子,感觉当年奶奶的余温尚在,心里顿时暖暖的……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贾振涛 ‖ 致敬酸枣树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邓华乔 ‖ 参观河道总督署展示馆——“济宁文化,博大精深”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