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江夜雨 ‖ 金乡记忆——化雨镇:润物无声岁月长

来源:本站    作者:江夜雨    时间:2025-01-24      分享到:


化雨镇,宛如鲁西南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的东南方向,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世人。

其历史可追溯至氏族部落时期,那时这里是缗氏聚居之地。夏商时期,被称为缗国,国都即位于今化雨镇一带。西周时期属宋国缗邑,缗邑在当时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城邑。秦朝时,置东缗、昌邑、爰戚三县,东缗县城便是今日化雨镇之所在。东缗县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在秦朝的地方行政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汉朝时,东缗县依然存在。这一时期,东缗县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社会变迁。到东汉时,东缗县更是文化昌盛,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学者和文人。北魏时期,金乡县治移至东缗故城,与今之化雨镇驻地相吻合。到了唐武德四年,置金州,领金乡、方与二县,属河南道,次年废金州,复置戴州。此后,化雨镇的历史在不同朝代的更迭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关于化雨镇的由来,还有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化雨村村民有养鸭子的习性,村头有条小河,全村的鸭子都在小河中觅食、嬉戏。然而一段时刻以后,村中出现了一桩怪事,村民的鸭子一夜之间就少了很多,没过几天,村民的鸭人便所剩无几。村民心疼鸭子,就派打更的老头每天夜里蹲守在小河边,看看到底是谁偷走了鸭子。打更人细心观察,发现小河里有个怪物,嘴似簸箕般宽大,夜里浮出河面觅食,只需一口就把一只鸭子吞进腹中。村民担心起来,这样下去村里的鸭子岂不被怪物吃光了?小河水有腰深,却没人敢下去对付怪物。就这样,村里的鸭子就被怪物吃光了,村民再也不养鸭子。次年春夏大旱,小河干涸见底,却不见怪物的踪迹。村民好奇,就召集人手挖了起来,一连挖了几天,没有任何怪物的迹象,村民们有些失望。就在此时,有人挖出了鲜血,于是村民顺着血迹挖去,挖了整整一天,怪物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条大鲶鱼在作怪。由于河水干涸,鲶鱼就深深地潜伏在淤泥当中,等天降大雨,河中有水的时候出来,继续危害百姓。由于鲶鱼通身滑溜溜的,几许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鲶鱼拉上岸,一称足足有三百多斤重。村民喜出望外,将鲶鱼切成小块,每家分得一份炖吃,以解村民心头之恨。鲶鱼头被村民用绳子栓住挂在村口的老槐树上,留做纪念。

过了一段时刻,鲶鱼头被晒干了。村里一位老者对村民说:“鲶鱼头特别好吃,营养丰盛,能补虚、补脾、壮筋骨,是难得的滋补佳品。把它挂在外头,风吹日晒,时刻久了就不能吃了,可惜呀!”于是,大家又把鱼头剁成若干块,在村头支起一口大锅,把鱼头炸着吃。炸鱼头这天正刮西南风,香气顺风向东北线路飘去。十里之外都闻到了鱼头的香味,于是就有了“十里闻香干鱼头”的传说。炸鱼头的村被命名为“干鱼头村”,闻到香味的村改名为“闻香集”(现属鱼台县管辖)。

几百年后,金乡县大旱,滴雨未下,大地裂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口子,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苦不堪言,乞求上天降雨,可无论百姓怎样虔诚地求雨,老天就是不下雨,百姓纷纷逃荒。这天,干鱼头村来了一个疯和尚,和尚在村中挨家挨户化缘,却从不讨要钱财。和尚一边化缘,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天不下雨别害怕,老衲化缘救大家,若设坛台蹬足下,化来甘霖哗啦啦。”无奈的村民听了老和尚的话,决定一试,于是在村中央筑起高台,上设灵坛,请和尚上台施法求雨。老和尚登台作法,只见他双臂舞动,嘴里念念有词。说来也奇,不一会,乌云遮住了太阳,大风骤起,刮的人睁不开眼睛,霎时刻,雷声大作,闪电齐鸣,倾盆大雨倾泻下来,百姓纷纷跪在雨中,恳求雨量再大一些。大雨下了整整一天,河沟皆满,大地得到滋润,庄稼复苏。雨停了,旱情得到彻底解除,大众准备好好犒劳老和尚,却早已不见了他的踪迹。村民为纪念化缘化下雨来,便把“干鱼头村”改为“化雨村”。

化雨镇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极为深厚。这里曾是李白的游历之地,李白曾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一诗中写道:“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此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流传至今。

化雨李堂村嘉庆年间名中医李毓秀和他创立的中医馆松柏堂名闻遐迩,在金乡乃至苏鲁两省,都承载着无尽的传奇与赞誉。它不仅是一所中医堂,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传承的象征。每当提及松柏堂,人们总会想起那位心怀仁德、医术高超的李毓秀先生,以及他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故事。

清朝嘉庆末年,金乡县与鱼台县交界处的李堂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然而,这一天,一个陌生的身影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那是来自江苏的一位富商,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与绝望。他的独子心脏部位生了一恶疮,四处求医问药,却屡屡碰壁,生命垂危。

富商救子心切,张贴告示,重金悬赏名医。消息传出,四方名医纷纷前来。然而,当他们看到病人那险恶的疮口时,却都纷纷摇头,表示无能为力。一时间,富商的家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李姓后生背着药箱,匆匆赶来。他名叫李毓秀,是李堂村的一名中医。他虽年轻,但医术精湛,心怀仁德。看到病人那痛苦的神情,他二话不说,立刻上前诊治。李毓秀仔细地查看了病人的疮口,心中已然有数。然而,面对这险恶的病情,他深知必须采取非常手段。于是,他沉着地对富商说:“请病人坐到我跟前来吧,再找一把宰牛的刀来。”富商无奈,只好按照李毓秀的要求准备。一切就绪后,李毓秀在病人面前霍霍地磨起刀来。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病人看到那闪着寒光的刀光,不禁瑟瑟发抖。待刀磨好后,李毓秀对富商说:“给他宽衣我再看看这疮。”富商只好照做。此时,病人袒露着胸膛,那恶疮如熟透的桃子般悬挂在心脏部位,令人触目惊心。

李毓秀却丝毫不惧,他拿起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疮豁开。刹那间,脓液如泉涌般喷出,待脓流尽揩净,他取出一米粒大的粉红色粉末,用鸡羽翎轻轻扫到疮口。奇迹发生了!刹那间,疮口变得红活,病人也顿觉清爽无比。李毓秀又开药三付,并嘱咐富商好生补养,勿服寒凉之物。富商半信半疑地按照李毓秀的嘱咐去做。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天,富商的儿子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富商欣喜若狂,他立刻派人四处寻找李毓秀。当找到他时,富商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并按照事先的约定,重金相酬。然而,李毓秀却婉言谢绝了富商的酬谢。他说:“治病救人乃医家之本分,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富商被李毓秀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他决定在李堂村为李毓秀建一座堂楼,供他坐堂行医。堂楼周围植上松柏,寓意着李毓秀的医术如松柏般常青,医德如松柏般高尚。从此,“松柏堂”这个名字便传遍了四方。

如今的化雨镇,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着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化雨镇素有“中国大蒜第一镇”美誉,是金乡大蒜的发源地。这里的大蒜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在做大做强有机大蒜产业的同时,化雨镇还以规划总面积 36000 亩的金乡县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力争用 3-5 年时间,打造“中国食用菌之乡”。

化雨镇,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小镇,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蓬勃的发展态势,迎接着每一位到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