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庞宁 ‖ 《人间日记两则》 读后感
很久没有写东西了,今天中午被刘亮老师的《人间日记两则》所感动,重拾笔墨写下这篇读后感。刘老师以平实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两段妻儿间的温情片段,通过“换药”与“吃水饺” “妻儿的羽绒服”等日常琐事,展现了平凡生活中深沉的爱意,和生存的艰难与韧性。
刘老师的矿工井下工作很辛苦,好在他有一个温暖的家。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儿子,让他在艰辛中生活的有力量、有希望。
文中父亲形象刻画尤为动人,他连续夜班后仍坚持陪儿子就医,面对经济压力以“不想吃”的谎言,成全孩子的口腹之欲,这种“以退为进”的付出方式,恰如中国传统家庭中常见的“沉默式关怀”。他对情感的表达是深情与无声的担当。尤其是父子间关于是否吃水饺的对话,让人感受到了孩子的懂事。零下十度骑电动车去二号井上班,他自己的棉袄不足以抵御刺骨的寒风,妻子的长羽绒服,自己不穿了,让丈夫穿上去上班,可惜刘老师肚子大,拉不上拉链,在夫妻对话的时候,睡在房间里面的儿子,抱着自己的羽绒服出来了,让爸爸穿他的去上班。这点点滴滴的温暖,通过物质匮乏与精神丰盈的对比,凸显了亲情的超越性。
刘老师善于写日记,他的写作也是日记的日积月累。他的这篇文章采用日记体裁,以时间线串联场景,却在平淡中暗藏匠心。如“夜班—换药—迷路—水饺—零下十度—羽绒服的叙事链条,既遵循真实生活逻辑,又通过“帽檐藏手机导航”“脑袋后的语音提示声”等充满现代生活质感的细节,构建出独特的叙事趣味。
文中父子共骑电动车穿越城市的场景,既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底层家庭生存状态的切片记录,也暗含对亲情关系作为精神港湾的礼赞。当儿子将手机塞进父亲帽檐时,通讯工具不再是疏离人际的冰冷介质,反而成为连接亲情的温暖纽带,这一细节堪称现代版“朱自清《背影》”的当代注脚。
在寒冷的初春读刘老师的《人间日记两则》,犹如冬日暖阳,照见了中国式亲情最动人的模样——没有轰轰烈烈的牺牲,只有细水长流的坚守。无需言语铺陈的告白,自有心有灵犀的懂得。
在追求物质与享乐的当下,这样的文字提醒我们: 生活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与所爱之人共度的每个瞬间。正如文中那只盛满亲情的水饺碗,妻儿的羽绒服,朴素无华却足以抵御世间寒凉。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高晓华 ‖ 我的写作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李德磊 ‖ 鞋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