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运河记忆」白中乾 ‖ 运河悠悠过任城——与运河有关的任城乡村地名

来源:本站    作者:白中乾    时间:2025-02-13      分享到:


京杭运河,为纵贯我国南北的一条水运大动脉。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京、津、冀、鲁、苏、浙等6省市,全长1700多公里,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的河道,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京杭运河任城区段旧称济州运河,河流改道东移后称梁济运河。在任城区境内纵贯南北,北自长沟镇西部的新陈庄西北入境,流经长沟、南张、安居、许庄四镇(街)注入南四湖,其航道继续沿湖西南行,经唐口街道、喻屯镇后在喻屯镇大周村南入鱼台县境,全长约45公里,此为改道后的运河。老运河由长沟镇东南入安居街道,至安居村中东折入济宁市城区,出城区经许庄街道的赵村、石佛村向南汇入南四湖,老运河在任城区段(含城区)全长35公里,其旧有规模,宛然在目。 

京杭运河在任城区境内逶迤前行,沿途两岸座落着任城区六个镇街的40余个自然村,这些自然乡村的名称、来历多与大运河有关。

因京杭运河纵贯任城全境,此类地名所占比例较大,如许庄街道东南部老运河两岸的东石佛、西石佛。元代至正二十八年,唐、施两姓自山西省迁来于老运河岸边建村,当时因近邻石佛阁取名石佛村。后村庄扩展于运河两岸分为东西两村,曾名河东庄、河西庄,至清末更名为东石佛、西石佛。  

许庄街道东部的东赵村、西赵村名称由来也是如此,该村明代前即称赵村,后村庄扩大分居于运河两岸,形成两村,也曾名河东庄、河西庄,建国后改称东赵村、西赵村。

安居街道西部的西李庄,因位于老运河与赵王河之间,曾名夹河村。建国后为区别重名村庄,又因该村位于老运河西岸,故更名西李。

长沟镇的李海村,因建村于运河东岸,曾名小河东;安居街道的夏庄,于老运河堤下,建村时取名下庄,后演变为夏庄;而火头湾,则因位于老运河拐弯处,建村时取名裹头湾,后以谐音演化为火头湾。

任城区境内运河两岸所建水利设施较多,这些桥、涵、闸、坝的建成,对附近自然村名称的取定有着较大影响,如安居街道的漕井桥、永通闸等。

位于安居街道北部的漕井桥村,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公元1124年)建村时村名漕井。明代为交通方便在村西老运河上建桥,取名漕井桥,至清康熙年间村名亦称漕井桥。 漕井桥横跨老运河几百年,历经风雨剥蚀,至今旧桥仍存。从桥侧碑刻可看到清顺治、康熙年间重修内容。此处在明清漕运兴盛时为货物集散码头,该桥是大运河故道上的重要水利设施之一,201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此桥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安居街道桥西村附近老运河上的漕井桥       位于安居街道中部的永通闸村,建于明代,当时村名叫梭堤集。据《泉河志》记载,明万历年间自村中穿过的老运河上建节水闸一座,以吉祥佳言取名永通闸,村名同时也改称永通闸村(今为永东、永南、永北三村),至今沿用。

京杭运河的改道、疏通,带动了济宁市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原济宁市郊区的渔业、航运业的蓬勃发展。许庄街道南部、小北湖东岸的渔民新村,原为1963年原济宁县全县渔民组织起来在此定居而得名,后该村水运业发展较快,逐步成为航运专业村,1990年全国地名补查时更名为航运新村。

长沟镇的杨胡李村,明初村名曾为杨半帮,为运粮船户杨姓率大帮船只漕运北上,留恋于此择地建村,其部分船民在此定居得名。后又有胡姓迁来,靠近此村建房定居,取村名堤根胡。清初两村合并,因村中有李姓,命名为杨胡李。

北宋初年为疏通京杭运河拓挖河道,南张街道南部的凤凰台村,因位于河道拐弯处,当时开挖时积土成高台,因三面环水、荇蓼野花杂草丛生,风景宜人,遂起名风花台。后人们在台上植松柏,林木葱郁。到南宋时,有道士建庙居住,常有珍禽异鸟栖息林中,怀疑为凤凰,于是更名为凤凰台,台南的一个自然村,亦命名为凤凰台村。“凤台夕照”为济宁古八景之一。清康熙皇帝顺运河南巡,途经此台,曾驻跸于此,为凤凰台美景所感曾赋诗《凤凰台》七律一首。现凤凰台遗址(古建筑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长沟镇西部,京杭运河东堤外的新陈庄,为老运河改道东移后所建,因此命名为新陈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交通方便,政府曾在运河上设有许多渡口,如康庙渡口、张山渡口、西五里营渡口、张桥渡口、郑庄渡口、大李庄渡口等等,这些渡口因近年来公路桥梁的兴建,除个别为方便农业生产而保留外,大多已荡然无存,渡口也逐渐成为消失了的沿河地名,故本文不多叙述。

从上述各类地名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大运河对任城村落地名形成的重要影响。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这些自然村地名应用流传至今,作为约定俗成的地名传统文化,也成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想见到京杭运河这条国内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对任城区乃至运河之都济宁市经济振兴、社会发展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