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邓华乔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聆听李子君老师在济宁读书界第56期讲《中国传统色》

来源:本站    作者:邓华乔    时间:2025-02-13      分享到:


2025年2月9日,在亚龙书城万达店第56期读书会上聆听了特邀导读嘉宾李子君女士分享的“《中国传统色》——打捞遗失的色彩文化,重启美好生活大门”的公益读书会讲座,受益匪浅,凭记录及记忆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篇文章,留下美好回忆。

聆听该讲座之前,等了几个月的9号了,本月9号有时间,从济宁读书界的海报中了解到分享嘉宾是李子君老师,她笔名红妆,人称四姑娘,她是咱们济宁知名的青年辞赋作家,还是孔夫子母亲颜母祠的守护者,尼山母爱书院常务副院长,曲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我们嘉祥县文学顾问。我忍不住想了解一下这位我们济宁的才女。

关于色彩,之前我做过数码印花调色的工作,所以对色彩有一定的了解,李老师今天刚好讲《中国传统色》,了解学习一下对我肯定是有大的帮助的。可惜的是路上有些堵车,所以我赶到的时候,讲座已经开始有一会了,我在最后一排找个位置坐下。

坐下就听到子君老师讲到了《诗经·周南》里的这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前倒是挺喜欢诗经,孔夫子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中国前秦劳动人民的著作,有很深的研究价值。

然后子君老师接着讲辛弃疾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话的意思,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讲相互欣赏的情怀,物我两忘。

讲琼瑶女士影视剧《青青河边草》来自两汉诗词《青青河畔草》,然后子君老师带过来两份土壤,一份来自北方的当下,一份来自广东,讲土壤的颜色。亚龙经理请现场听众辨别,子君老师讲中国人的肤色,讲和儿子去小北湖游玩的经历。我联想到了济宁散文学会张呈明老师新出了一本书,叫《就恋这把土》,又想到了唐太宗送给唐三藏的诗句“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子君老师让儿子闻一下泥土的味道,有青草的香味。因为我也是老师,所以这时候想,现在的孩子真是缺乏和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应该多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子君老师讲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都是通过我们的“视,听,触,味,嗅”获得的,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是子君老师自己的研究。

她讲自己平时就挺善于观察,比如观察树,炒豆芽的时候,观察两根豆芽是否相同?也许别人听起来感觉挺奇怪,但我感觉子君老师的细心和细致,每个豆芽都不相同,就像每片树叶都不相同,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唯一的特征。她讲红学家对《红楼梦》的研究,讲曹操的脸谱和他与蔡文姬的一段故事,通过《西游记》里悟空大战青牛怪,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的衣饰颜色,结合中国五行中的颜色给听众普及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她讲今年春节热播的饺子导演的《哪吒》里面的玉虚宫,讲周杰伦歌曲里面的天青色,“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讲宋徽宗和宋朝美学,以及苏东坡,辛弃疾和李清照,原来她还是一位研究苏东坡的行家呢。她给我们普及了她身上穿的裙子,叫“马面裙”它的由来,还提到了大唐的包容里面有“郁金裙”,每个时代和年代,人们的穿着和色彩搭配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一种审美和艺术的追求。讲才女薛涛,讲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她经历的一个名为“东方既白”的包子店,和毛主席诗词里面的“东方欲晓”,讲洛阳纸贵的典故和济宁的方特,还提到了她在济宁东大寺写的《东大寺赋》,《运河赋》,提到了《晋书·左思传》里的《吴都赋》3篇,清代姚燮在微山岛游览时,写的一首诗词《韩庄闸舟中七夕》,“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鞓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淡碧月眉黄”。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类似的还有诸多诸多,听后受益良多。刘亮老师点评到,“诗,是一种承载灵魂和思想的载体,应该重视个性体验,在生活中观察自然,思考,运用。”

听了李子君老师的这讲座,是“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桃花盛开的日子里,愿我们都心存温暖和感恩,笑靥如花。

2025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