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如德 ‖ 一块手表
北京的三月,乍暖还寒。
在我入伍的第二个年头,母亲从农村老家去部队看我。母亲的到来,令我喜出望外。这是我离开母亲时间最长的一次,已经整整一年了。
母亲深情地端详着我,用手抚摸着我,脸上露出了微笑。母亲说,听说部队的生活艰苦,我一直放心不下,一定要来看看。这一年,你又长高了,也胖了,这我就放心了。
我陪着母亲到处转转,看了连队的营房、火炮阵地、养猪场、菜地,还有我连独有的鱼塘。母亲高兴地说,这和咱农村过日子一样,什么都有。
母亲来部队一趟不容易,我要陪着母亲游览一下北京的名胜古迹,一定要看看天安门。
过了几天,母亲执意要回去。母亲说,看了你们的训练和生活环境,部队的领导和战友都很好。你训练这么忙,还得心挂两头,不能影响你的工作,我得早点回去。
母亲回去后不久,我收到了一个精致的小木盒,这是母亲从老家寄来的。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块上海牌手表。这份如此厚重的物品,我做梦都不敢想。看着这块美观昂贵的手表,我既高兴,又感到内疚和不安。
我打开了母亲的来信。在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次去部队看你,部队的领导和你的战友都很热情,他们都说你干的好,进步快,不到一年就当班长了,娘听了心里高兴,脸上都感到有光。
娘看到别人戴着手表,就想人家有咱也应该有,不能让儿子受委屈。娘知道你的津贴费不多,平时也舍不得花,还给家里寄钱。当时我就想好了,没敢给你说,怕你不让买。家里有吃有喝,手头也不紧,就让你哥买了一块手表寄去。这也算是娘对你的奖励吧。以后训练、站岗值班也能看看时间。
尽管母亲说了买表的理由,但我还是感到不安,从内心里不好接受。
我的家乡在鲁西南的金乡县农村,在那靠工分吃饭的年代,母亲带着一个大家庭不容易。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年终决算时不仅拿不到一分钱,每年还要交纳一些现金,作为补偿所欠的工分。
在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母亲竟然拿出巨额资金给我买手表。这里面既包含着母亲及其家人的艰辛和汗水,又蕴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
自从走进军旅的那一天起,我就受到了部队的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
每月六元的津贴费,要从中拿出五元,作为战友之间的互助资金,哪位战友急需,就先拿去用。大家都觉得这种方法不错,自己既能积攒了銭,又能帮助战友度过难关,真是一举两得。
在部队的战士中,戴手表的寥寥无几,个别有手表的,也是入伍之前已经有了工作的城市兵。甚至个别的干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自己舍不得买块手表。对于仅仅入伍一年的新兵来说,戴着一块名牌手表,总觉得太奢侈了。
这块手表美观大方,走时精确,我十分喜欢。对这块手表,我非常珍惜,经常表不离身。
有一次周末,我随手把表放在了衬衣兜里,在去水井打水时,扑通一声,手表掉到了井里。当时,我真的懵了,不知所措,幸亏没有随着手表跳下去。
连长知道后,马上安排了几个战士去村子里借水泵。转眼间,水泵抬来了,战友们有的架设水泵,有的拉线接电。不一会工夫,水泵里喷出了水,眼看着井水不断下降。这时,战士小张自告奋勇,只见他手脚麻利,顺着一根绳子溜到了井底,他像摸鱼似的,在泥窝里找到了手表。
我的手表失而复得。为感谢战友们的热情相助,我买来了香烟和糖果。战友们抽着香烟,吃着糖果,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捞表的情节。大家都夸小张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身手不凡。有一个调皮的战士突然冒出一句,下一个该谁请客了?他的班长骂了一句,你这个“乌鸦嘴”,一脚把他踢跑了。
手表在水中浸泡过,必须清洗加油。我专程到北京王府井大街,找到百货大楼的修表店,修表师傅打开表的后盖,吹风烘干,涂油擦试。只用了两三分钟的时间,就使手表完好如初。
对于失而复得的手表,使我倍加小心珍惜。这块爱表,一直伴随在我的身边,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昼夜,完成了多少次任务。
我戴着这块手表,参加了岗位练兵活动,带出了一个全能全优班;在渤海湾参加了打靶训练考核,完成了摩托拉练和实弹射击任务;带领全排战士,完成了重大国防施工任务;参加了华北802军事演习和盛大阅兵;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军事院校的学业……
199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无情地夺去了母亲的生命。母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一晃二十八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母亲时,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发生在母亲身边的故事,像电影一样不停地回放。
母亲经历过战乱、灾荒、饥饿乃至疾病的折磨,一生含辛茹苦,受尽了苦难与煎熬,没能过上多少好日子。
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背井离乡,去煤矿当了工人。家庭的担子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在农村社教运动时,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当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并兼职承担了村民纠纷调解工作。母亲还是村里的义务接生员。
母亲是个热心人,她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母亲的教诲和影响改变了我的人生,从跨进校门、走进军旅到成为法官,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先做人再做事,把人品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对母亲优秀品质的传承,也是对母亲最好的缅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而今我回到故乡,望着母亲曾经住过的老屋,望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这里曾经是母亲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是我的故乡。
母亲,儿子永远怀念您!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李淑英 ‖ 冬天的记忆(济宁)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江夜雨 ‖ 金乡记忆——松柏堂:医道仁心,济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