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马晓璇 ‖ 庚续中华文脉 再塑精神名片——写在参加山东省第二十七届基层作家培训班后

来源:本站    作者:马晓璇    时间:2025-02-24      分享到: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名片,好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用独特的语言艺术地表现其心灵世界和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就象想要了解美国精神,就要看海明威;要懂得俄罗斯民族,得看列夫托尔斯泰;想要了解大和民族,要看《源氏物语》;要懂得法兰西民族,得看巴尔扎克一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名片。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要懂得中华民族,就要到两千多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中寻找。

《诗经》清雅质朴,生活的日常、自然的百态、情愫的翻涌与藏匿都在字里行间流淌,清新、自然、随性。那种发自内心的呼唤,那种与天地万物共通的情感,那种与生俱来的灵性与悲悯,体现了华夏先民的诗意与纯真,既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也是中华文脉的最强积淀。

《楚辞》瑰丽无双、荡气回肠、音律优美,开了中式浪漫主义的先河。

《唐诗宋词》从田园到边塞,从个人到家国,或婉约或豪放,或写实或禅思,既延展了我们表达的疆域,也加深了我们思考的维度,更成就了汉语言独有的魅力。

《山海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孔雀东南飞》《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则以另一种形式填补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或英雄主义,或奇丽玄幻,或人间百态......无不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

时光流转,时代变迁,西学渐进,随着东西方文化不断地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挤到角落里,渐渐地被遗忘了。在当下这个文化亢奋的时代,外来文化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西方文化不断“抢滩登陆”,多元文化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前卫。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另一方也带来了传统文化的迷失。特别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在潜移默化改变着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阅读能力与深入思考的能力。这些都在把我们慢慢带离传统文化的领地,离我们文学的母地越来越远。

离开母体的创作是没有灵魂与生命力的,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作家用自己的生命来完成的。在创作中,他们把自己的灵魂交付出来,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心灵与情感在这种对话中遭受无数次的撕裂与重塑,最终得到超脱,从而达到作品与自身的完美超越,即超越自己,也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成就感动读者,感动世界的惊世之作。

要想实现灵魂创作,我们必须先回归阅读,到经典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养份,把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中国人特有的感性来解读和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在解读和改造中创作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民族的才是独特的,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深层滋养下诞生的,无不散发着本民族的灵魂之光,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傲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其次是回归生命本身。文学即人学,是人的心灵学。文学关注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东西,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极致反映。人类是精神的动物,唯有精神上的极致满足,才可以让生命更加丰盈,活得更有意义。文学必须回归人类本体,只有这样,文学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当下流行的各种文学写作软件,虽然可以写出形,但因为缺乏情感,体现不出来作为人的内心温暖,只能是冰冷冷的文字堆砌。因此,只有回归生命,回归大自然,让人与真正的大自然重新相逢,找到自己的真心,让作品中有自己的介入,才能表达时代和自己的人格,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感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时代的作品。

文学是人类丰富精神世界的反映,只要有人在,文学的能力永远不死。唯有回归才能冲破现实的重围,敏锐地捕捉社会思潮,得潮流之先,在现实和灵魂之间保持紧密而紧张的关联,深度潜入并介入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从人们心心念念跌打滚爬的生活中寻找题材,吐纳能量,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时代,才能创作出先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这个作品必然具备穿透社会的能量,它不会匍匐在现实之下,而是具有超越的力量,唯有这样,才能称作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必然离不开对其所在的历史现实的深度展现,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有整体把握自己时代的能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各种纠结在一起的因素为我们了解这个时代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反思能力,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超越现实生活的平庸与繁琐,并在平庸与繁琐中保持一份恬淡与宁静,具备冷眼看世界和承担时代分裂的能力。

几天的学习,老师们为大家开启了一段文学的回归之旅。回归中华文化母体,回归自然与生命本体,找回自己与中华文脉之根。惟有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肥厚土壤,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才能不断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篇章,再塑民族精神名片。

(写于2024年8月16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