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边洪良 ‖ 乡村文化的守望与传承者 -----记我的老师孔庆忠
在记忆深处,孔庆忠老师的形象清晰如昨,他以 “延道胜” 为笔名,在岁月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青年到中年,孔老师的人生轨迹与时代的脉络紧紧交织。
早在 1961 年,孔老师就凭借着对文字的热爱与敏锐感知,成为了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通讯员。那时的他,风华正茂,怀着满腔热忱,将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他用文字记录生活,把社会的发展动态、百姓的喜怒哀乐,通过电波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到时代的变迁。
每至冬季,农田整治大会战热火朝天,孔老师总是冲锋在前,担当起最积极的报道员。他穿梭在冰冷的田间,无惧寒风凛冽,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和生动的照片,定格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歌颂他们为改善生活、建设乡村付出的努力。这些报道,激励着无数人,也让乡村发展的希望之光愈发耀眼。
孔老师对文学的热爱矢志不渝。《世界文学》复刊后,他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坚持订阅长达十几年。在那些岁月里,这本刊物成了他汲取世界文学精华的宝库。在众多外国作家中,他最喜爱纪伯伦,纪伯伦充满哲理与诗意的文字,如《先知》中对爱、美与生命的深刻阐述,让孔老师深深着迷,也启发他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人性与生活。
而在国内作家中,高晓声是他尤为推崇的一位。他最爱看《陈奂生上城》系列,陈奂生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农民形象,以及作品中对农村生活变革的细腻描绘,让孔老师感同身受。高晓声以质朴文字反映农民命运,这与孔老师关注乡村、书写乡村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刘绍棠、孙犁等乡土作家的作品也是他的心头好。刘绍棠笔下充满运河风情的乡村故事,孙犁清新淡雅又饱含深情的白洋淀纪事,都让孔老师沉浸其中,这些作品对乡村风土人情的刻画、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深深影响了孔老师的创作风格和对乡村的情感表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高小毕业的孔老师投身教育事业,踏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在讲台上,他认真负责,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孔老师迎来了新的机遇,自此,他全身心投入到通讯报道工作中,聚焦社会的好人好事,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摇旗呐喊。他文笔犀利、叙事精准,为了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常常废寝忘食,放弃休息时间,为各类报刊杂志撰稿,成为党和人民的有力发声者,用文字为地方改革发展铺就道路。
孔老师多年来专注于书写乡村特色。堡子乡小南湖的风干鸡、兴隆村的豆腐干等众多特色美食,在他的妙笔下,通过《大众日报・农村版》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对乡村的一草一木、一食一味都饱含深情,那些质朴的文字,不仅宣传了乡村美食,更展现了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的风土人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热潮兴起,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年们听闻孔老师学识渊博且为人亲和,纷纷前来请教。我有幸在县文化馆组织的文学创作辅导班上结识了他。他中等身材,身形魁梧,走路稳健有力,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谈吐间字正腔圆,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
孔老师从不端架子,对于青年们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毫无保留地分享知识与经验。他教导我们,做人要正直踏实,不能浮躁。他常说,进入社会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要从书本知识走向社会知识,深入百姓生活,以人民为师,汲取创作灵感。他还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说话算数、为人忠诚,工作谦虚认真,不要只看眼前小利,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好男儿志在四方。
在孔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们这些青年明确了方向,不再迷茫。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有的成为工人,有的进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光发热,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引领者和贡献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新春快乐 ‖ 与岁月有约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梁培喜 ‖ 茶与水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