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张庆余 ‖ ​备沙土、围灰囤、敲财源

来源:本站    作者:张庆余    时间:2025-03-01      分享到: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又临近农历二月二了。回想年幼时,二月二吃炒豆的美味又充满味蕾。

那个时期,我们鲁西南农家过二月二,预先要做三件事,就是备沙土、围灰囤、敲财源。

先说为什么要备沙土。因为过去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烘干设备,炒料豆必须用做饭的铁锅。而豆子又不能直接放在“干锅里”炒,否则会把豆子炒糊的;只能用晒干了的细沙土,先把沙土炒热,再往里边倒豆子,靠沙土的热力慢慢将豆子里的水分蒸发掉,进而使豆子变熟、变焦。在炒的过程中,一个人负责拉风箱、往锅灶里填柴禾,另一个人负责拿着炝锅刀,不断翻腾搅拌锅里的沙土和豆子。当沙土被炒得在锅里直往上突突地冒乳头状的小土柱,豆子发出“啪啪的”炸裂声,才可以熄火。再让锅里的热度冷却十几分钟,然后把锅里的沙土和豆子瓦到筛子里,筛掉沙土,把料豆子再晾一会儿,就可以吃了。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必须提前准备沙土。而备沙土的活儿一般由孩子们来完成,他们也乐意去干。我们村因为靠“山根”,近处都是粘性淤土,得跑到二三里之外的沙土地里去挖。但我们都不怕累。挖来的沙土还需要提前晒几天,以利于炒料豆时省柴禾。

再说说围灰囤是咋回事。这是贫困时期农家对新的一年能有个五谷丰登的企盼与祈祷行为。现在看来具有迷信色彩,也很少见了。可是在过去是很普遍的。围灰囤一般是在二月初一的傍晚,各家的家长将预先准备好的草木灰带到自家的打麦场里(没有打麦场的就在院子里),将草木灰先撒个小一点儿的圆圈,谓之囤底;再围着小圆圈撒个大圆圈,谓之囤口。围好“囤”后,便往里边装粮食,只不过是象征性地用小铁铲在囤心处挖个小土坑,再往坑里放一小把杂粮就行。装粮之后,燃香,朝着灰囤给土地爷磕头,并且边磕边念叨:“我给土地磕个头,今年的粮食满囤流。我给土地问个安,囤里的粮食要冒尖。我给土地问个好,打下的粮食吃不了。”等等。那阵势,那姿态,显得挺肃穆,挺虔诚的,我们小孩家都不敢随意咳嗽或说话。

最后说到“敲财源”,就十分热闹了。二月二那天一到傍晚,各家的孩子便拿着小木棍,先去敲打门枕,边敲边有节奏地念:“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接着再敲门框,嘴里改念为“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杠。”最后敲脸盆时,喊声更大:“二月二,敲脸盆,金子银子往家运。”孩子们干脆跑到胡同里,或汇集到大街上,比着敲,比着喊,汇成了阵阵“打击乐”大合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人们想吃料豆,可以从超市里买,基本上用不着自家炒了,围灰囤、敲财源的更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