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杨恒坡 ‖ ​芦花雪

来源:本站    作者:杨恒坡    时间:2025-03-01      分享到:


蓦地,眼前出现一片雪。

分明是响晴的天;分明是快到了惊蛰节气;分明是离柳絮飘飞的日子还远;哪来的这阵子雪?

雪是从芦苇那边飘过来的。今天风大,一根根芦苇随风飘摆,不由自主地剧烈地晃动着,而雪,正是从那芦苇丛里飘过来——芦花雪!

五十多年的光阴里,第一次见到芦花雪。自己也有些奇怪:湖边生,湖边长,几十个早春里,就没见过一回芦花雪?搜索早年的记忆,确乎没有。也许是见过的,但一丁点儿印象都没有,怎能算“见过”?即便是漫天的芦花雪,一位少年无视地跑过,一位青年步履匆匆地走过,一位中年人带着满怀的思索,根本没去注意这纷纷扬扬的“雪”……又怎能算见过呢?我明白了,任何的相遇,都是有一定机缘的。早一些,晚一些,都可以叫做“失之交臂”;只有不早不晚的遇见,才是真正的遇见。像今天,很偶然地出了个门,来到市民公园人工湖前,在下午两点多钟,突然就遇到了芦花雪。连日的雾霾惹得人心烦,看着风越起越大,天越来越明亮,阳光越来越灿烂,就高兴地出了门,步行半个多小时,到了人工湖。结果,遇到了芦花雪。

像极了一场真正的雪,在芦苇丛周围。不消说那漫天飞舞的,周围的草地上,都有些白了。我走近草地,草依然枯黄着,似乎仍然沉浸在冬天里,但我知道,它已经在做春天的梦了。轻轻拈起一片芦絮,洁白的,的确像极了雪花,不过又不像。谢道韫的雪花是怎样的雪花?像柳絮吗?不怎么像吧?若从物理学的角度比较,则相去更远。那为什么还有“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千古名句——离形得神。这正是妙处。形似莫如神似。雪花是六个瓣儿的花朵,芦絮却一个花瓣儿也没有,披头散发地,只在中间有一颗种子,但飘洒起来,似乎并无二致。
我想起了《诗经·卫风》里的句子: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这是一首以女子口吻创作的诗。心上人去了战场,日思夜想不见回来,女子也懒得梳洗打扮了,头发整天奓和着;也不再施朱敷粉,一任素面朝天。是呀,好看了给谁看呢?这份思念是美丽的,又是忧伤的,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好玩的是,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比喻:首如飞蓬。飞蓬是爆炸式发型,四面开花,只在中间有着一颗种子;拿它来比喻女主人公,太形象、太生动、太搞笑了吧?尤其是那颗种子,苍白着,像极了一张瘦削的脸,那是因为爱情。所以每每想到这一句,我都会哑然失笑,为古人精妙的思维;又会肃然起敬,为语言巨大的魅力。后世“飞蓬”的意象多为漂泊,如李白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商隐的“走马兰台类转蓬”,陆游的“浮生随处是飞蓬”等。三千年前的先民却吟出“首如飞蓬”,不能不说技高一筹。那是上古的天真才会催生出的句子吧?芦苇的种子,其实也是一颗飞蓬,是万千飞蓬中的一种。母体把它打造成飞蓬,打造成一个小小的降落伞的模样,正是为了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我知道为什么自己今天才会遇到芦花雪了。

每一位父母,都舍不得孩子离开吧?但长大了的孩子,最终要去独立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从推干就湿,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背起书包上幼儿园,再到长得和父母一样高……这是怎样的艰辛,又是怎样的幸福?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要成为那块叫贾宝玉的石头,在烟火人间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既然如此,那么,就让风吹得更猛烈些吧,让一个个降落伞乘着风的翅膀,自由翱翔!虽有万般不舍,却又毅然决然,惟愿一颗颗种子落在该落的地方,在该落下的时候落下,然后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我看到一根根芦苇枯黄的身体站在冰冷的水里,却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不眠不休地全力抛洒着种子。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少年是不懂芦花雪的,青年时期也不懂。只有为人父母,只有孩子大了,只有单飞的时刻到来,一场芦花雪才会不期而至,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从日出下到日暮,从春天下到冬天,从大自然下到内心最深处……我的眼睛模糊了。天下父母心,一代又一代,万古如斯啊……
抬起眼,哦,芦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