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高延安 ‖ ​退伍之后

来源:本站    作者:高延安    时间:2025-03-02      分享到:


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总有几个难以忘怀的时间节点,如出生日、入党纪念日、结婚纪念日等等。对于我来说,还有两个时间节点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就是入伍纪念日和退伍纪念日。

为什么我对这两个日子格外重视呢?因为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父亲1939年入伍;大哥1944年入伍,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二哥195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军校,也是一名军人。我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成为光荣的解放军中的一员,成为这个家庭中合格的一份子。

1968年高中毕业时,我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全校第一个报名上山下乡。两年农村锻炼后,我于1970年12月30日穿上绿军装,乘运兵专列来的部队,成为1971年新兵。在空军高炮一师师直汽车连服役五年三个月,于1976年3月4日退伍回到家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大熔炉里,我接受锻炼,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师部嘉奖一次、连队嘉奖四次。从一名普通士兵成为副班长、班长、代理所长、连队党支部士兵委员、师直团工委委员和师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回到地方后,被组织部门安排到济宁市委党校(行政区划调整后改为济宁市市中区委党校)工作。在党校工作33年,从一名政工科职员,到专职理论教员、教务科长、副校长、党委书记,成为一名副县级领导干部。这期间,多次获省市级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称号;两次被省委宣传部表彰;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评奖中获奖;被市中区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在退伍的这30多年里,我在工作中的进步和成长,靠的是在部队打下的功底。

2008年12月,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今后如何过好退休生活?晚年的道路怎么走?我还未来得及细想,组织上就给我安排了新的任务:到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担任副会长,同时又安排我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担任常务副主任。这期间我还担任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这几副担子挑在肩头,我感到比退休前工作还忙、还累,但组织的信任和重托,让我的心很踏实,感到很欣慰。作为一名光荣的退役军人,从离开部队那天起,我就告诫自己:虽然已经脱下军装,但我永远是一名军人!要牢记《退伍军人证明书》上的毛主席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坚决履行退伍军人守则,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遵纪守法,在新的工作中起带头作用,谦虚谨慎,努力工作,维护革命军人的荣誉。这就是我的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

虽然担负的工作任务比较多,好在我的工作分工都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便于我发挥特长,充分利用党校工作时的经验积累,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教育的新要求,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我们相继成立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宣讲团,“五老”宣讲团和“运河晚晴”老干部宣讲团,交叉有序地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军史、革命传统、红色基因、英模故事、家风家教、勤俭节约、党纪党规、城市文明、社区治理、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宣讲,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收到了满意的教育效果,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虽然这几年由于年龄原因,我陆续从上述组织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宣讲仍在继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退伍军人的关心和重视持续增强,使我们这些退伍军人受到极大鼓舞。各级退伍军人管理机构和关爱组织相继建立,退役军人优待证逐步发放到位,各项优待政策逐步落实,大大提高了广大退役军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意识,使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退伍老兵,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我又参加了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退伍军人“老兵故事宣讲团”和市委老干部局“圣地银龄”志愿服务总队“五老”宣讲分队,分别担任副团长和指导员。除了进行正常宣讲外,还多次参与退役军人岗前培训,用我的经历和经验帮助刚刚离开部队的战友们,迅速完成从军人到老百姓的过渡。我响应组织部门的号召,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入居住的街道社区,并加入了社区以退伍老兵为主要成员的“小板凳红色宣讲队”和“老兵合唱队”。我们这些人有共同的经历、责任和爱好,在一起学习、讨论、宣讲、唱歌、演出,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军营生活。

岁月在忙碌中逝去,头发在不觉中变白。3月4日是我退伍的日子。退伍后的近50年时间里,我按照党组织的要求,不忘军人的职责,尽力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在奔八十的路上,虽然精力和体力不断衰减,但决心和信心却不曾消退。我将以不泯的初心,再接再厉,继续当好坚守在宣讲第一线的志愿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