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刘巨成 ‖ 在鲁迅纪念馆,再次感受那份永恒的力量
沿着四川北路一路向北,走到与甜爱支路的相交处,就到了鲁迅公园的南门。因为是周末吧,公园里人真不少。一群跳舞的老年人,统一着装;两拨练唱的,还有乐队伴奏;四五个打太极和练拳法的,一招一式有声有色,世界文豪广场边一位中年男人正在指点一个年轻女子打拳;还有带着孩子来参观游玩的……
人群的热闹无法驱除天气的寒冷,前两天刚刚经历一场寒潮,气温降至零下,阴冷的空气直往脖子里钻。不过即便是冬天,上海仍不显萧瑟,公园里有不少香樟、女贞、冬青、石楠等常绿灌木乔木,草坪上、小路旁一片片的花草,色彩鲜艳的黄水仙与鸢尾花有几分相似,成片的美丽的大花三色堇,让我以为到了春天。我猜测其中有些是春节前才移植来的。几株早开的红山茶玫瑰红色的花瓣落了不少。这些亮眼的颜色,为冬日增添了几许喜庆气氛。
外地人与本地人不同,来鲁迅公园是冲着鲁迅来的,目的地是鲁迅纪念馆。我们一家人到达纪念馆时已近正午。纪念馆青瓦白墙,马头式山墙,典型的徽派民居风格。馆前墨色的方形基座上,立着一尊鲁迅先生的雕像。应该是他在上海晚年时的形象,先生面容清瘦,目光阴郁。塑像并非写实风格,有些抽象主义的味道。
大门左侧洁净的白墙上,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馆名。进门走廊两侧,几株腊梅刚刚开过,花瓣的淡黄色已不再鲜艳。几株红梅满枝子的花苞,正含苞待放,有那么零星的几朵已迫不及待地绽开了笑脸。我想如果不是这几天寒潮打断了花开的进程,此时应该是花开满枝头了。
入馆后,大厅的左侧,鲜花簇拥着鲁迅的另一尊雕像。先生安静地坐在一块大石上,一袭长袍,目光平静,平视前方,神态安详,似在休息,又似沉思。纪念馆江南民居的外形清新素雅,馆内馆外鲜花相迎。而上到二楼,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楼梯口正对着两块浮雕,名字取自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凝重的土褐色和浮雕的内容,让观众心情沉重。尤其是右侧那块名为“呐喊”的浮雕,更为震撼。一个男人,被绑在一段木桩上,单膝跪地,双眼被蒙,身上的紧绑的绳索已经深深地嵌入了肉体。他筋骨暴露,勒在脖子上那道绳索让他喘不过气,他无比痛苦,张着尚能活动的左手,想去抓住什么,扭向左侧的头微微昂起,大张着嘴巴,不屈地呐喊着……他是谁?我想他就是当时被内忧外患围困着的命运多舛的中国!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是被旧制度和陈腐的旧观念束缚的国人!是已经觉醒但仍被各种势力束缚着的有识之士,也包括鲁迅本人!左侧墙上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内心独白。
按照指示的参观路线,首先进入的是第一展厅——“生命的路”。展厅三面墙上同时放映着图片和视频,用影像简要介绍了先生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成为一代思想文化伟人的心路历程。它告诉我们,先生的思想、文化觉醒、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他的家庭、生活经历、当时的社会状况、国内外的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完整地观看过视频,接下来进入第二展厅——“首在立人”。“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认为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当年我在部队时,学的是理科,首个工作是技术岗位,后来转入军事管理岗位。不久有领导找我谈,想让我改政工,也就是当指导员、教导员。我有些顾虑,说政治工作太虚了,不如军事管理和技术工作实在。领导笑了,对我说无论是军事指挥、后勤管理还是政治工作,工作的首位和重点以及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人的工作,培养教育部属,选人用人,鼓舞士气,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人的工作做通了,做好了,各安其位,人尽其才,各尽其职,就能做好其他工作。我觉得这一点与鲁迅先生的“首在立人”思想是有相通之处的。人,是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主宰,也是土壤。
之后的环形展厅包括了四个部分。第三展厅,“画出国人的魂灵”。先生的许多文学作品,着力刻画中国人民的苦难历程和精神世界,找出国人的精神缺陷,以期对症下药。先生生活的年代,满清统治了300年,长期的畸形统治将封建愚昧、帝王奴役愚民思想发展到了极致,人性被压抑,被扭曲。先生的作品刻画了许多小人物,这些个体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阿Q,愚昧自欺,将“精神胜利法”融入血液。比如孔乙己,一个困在长衫里的与人无害的旧知识分子,他极力维护的那一点儿可怜的自尊,被世俗的人们和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前一段时间,在手机短视频中看到电影《孔乙己》片段,孔乙己几次去酒馆喝酒,最后一次是爬着进去爬着出去的,但这次他给了现钱,并没有赊账。有网友留言,“少年初看时笑他迂腐,再看时不知不觉中泪眼模糊——此时,我已是中年”。 “在孔乙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有人讲“脱不下的孔乙已的长衫”,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大学生的枷锁。再比如华老栓,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大钱找刽子手买人血馒头,他的爱子心切令人感动,他的卑微和愚昧也令人气愤哀叹。《药》文中,还能读到革命者英勇就义的情节。并非只有文中的人冷漠,现实中,革命先驱和事业的开拓者,往往得不到同时代人的尊重、认可和理解,他们甚至因与众不同经常被当作怪物。然而历史上,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如中国的近现代,内忧外患,国家岌岌可危,民族岌岌可危,此时也是民众思想觉悟的爆发期,大批有志之士挺身而出,他们即便不被人理解,也义无反顾。
紧邻的第四展厅,“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风起云涌,方兴未艾,路怎么走,该怎么做,正处于探索期。很多人都在摸索,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先生主张“拿来主义”,引进外国刚健质朴的文艺,身体力行,为建设中国的新文化竭尽全力。
第五展厅,“精神界之战士”。先生一生上下求索,不懈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以一个战士的姿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衣带渐宽终不悔。先生是精神界的战士,是现代中国精神界的领袖,是思想界的一面鲜明的旗帜。鲁迅以笔为武器,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及社会不公,其批判具有穿透历史的力度。《狂人日记》,中国首部白话小说,直指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直指传统伦理对人性对理性的扼杀,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是对旧文化的绝望控诉。《华盖集》《伪自由书》针对北洋政府与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揭露“正人君子”的虚伪。《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批判悲观失望的情绪,批判民族虚无主义,提出“中国的脊梁”概念。
第六展厅,“人之子”。先生站在时代思想之巅,发出:“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索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他用短短56年的生命历程表明,他自己正是一位伟大的“人之子”——中华民族的忠实儿子。为“人之子”,才有情之浓,爱之深,才有痛之切,责之重。
参观的第七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书墙”。三整块墙面上镶嵌着近千册包括鲁迅著作和研究鲁迅先生的著作,这些书籍绝大多数纸张泛黄、褪色。数量多。分量重。
上学时,从课本中读过很多鲁迅的文章,先生应该是作品入选教材最多的作家了。比如《少年闰土》《社戏》《风筝》《藤野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纪念刘和珍君》《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一二十篇。先生的文章特征鲜明,并且是教学的重点篇目。多年学习下来,我印象深刻,在我的作文中有同学曾说有鲁迅的味道。先生的思想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先生为文其文采、文笔、文风也有其独特性,堪称一面旗帜。
1980年代,大量西方文化读物出版,很快在大学生中传播开来,民国时期的和港台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大量面世,丰富了我们的书桌。深奥的西方哲学、广为传颂的世界经典令人耳目一新,人间百态,风花雪月,人情世故,男欢女爱,闲情逸趣,也成为众人的追捧。19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不断丰富,文化日益繁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那段时间好像鲁迅冷却了,不再热了,甚至被曲解,被戏说。
鲁迅作品中描写的那些个体问题、那些社会现象,可能大多已经不存在了,但国人是否就脱胎换骨了呢?“国人的魂灵”是否有了质的飞跃?“立人”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了呢?鲁迅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否真的过时了呢?
鲁迅精神始终没有被遗忘,一直有人默默地在研究,在学习。在我认识的作家中,李木生老师对鲁迅为人、鲁迅为文、鲁迅与他人的关系,或者说鲁迅的精神世界,都进行了很多很深入地研究挖掘,李木生老师的作品《俯首的鲁迅》《鲁迅的女性观》《鲁迅的动物伦理》《鲁迅的植物世界》《月光在鲁迅的生命里》《鲁迅为什么写野草》《鲁迅为什么翻译谢甫琴科》《鲁迅·嵇康·徐渭》等系列作品,独具匠心。读这些文章,我有了新的发现,鲁迅除了纪念馆中介绍的,被广为人知的眼尖言苛、心热嘴直,他还有另外的一面,在李木生老师笔下,鲁迅是灵动的,诗性的,多情的,充满人性关怀的。时代发展,人们的认识趋于多元化,对鲁迅精神的研究发生着多维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鲁迅思想精神的深度挖掘,是丰富与发展。鲁迅精神被越来越多的有社会阅历的人提及,被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推崇。
研究近代历史,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社会问题,鲁迅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界、文化界,鲁迅精神始终是一面鲜艳的旗帜。这面旗帜旌旗猎猎。即便是当下,先生的批判精神、人道主义关怀、文化自觉与革新、革命精神、个体意识与民族精神、教育伦理与科学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回荡百年的呐喊声仍振聋发聩。社会发展,旧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所以,剖析与批判,反思与进步,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讲,鲁迅精神仍熠熠闪光。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张庆余 ‖ 闲聊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绿叶子 ‖ 在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