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鲍和祥 ‖ 萌山脚下院中院

来源:本站    作者:鲍和祥    时间:2025-03-14      分享到:


我一直心系这座位于萌山之阳山脚下的“老戏院”。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县城中心西街新建了人民剧院后,这里就划归了嘉祥一中。“老戏院”礼堂北面有一排平房,东面有一栋三层楼,这两处全是单间,都成了青年教师夫妇的安乐窝;礼堂拆除后,给老教职工建了两栋宿舍楼,这里就成了“嘉祥一中家属院”。

查阅历史资料得知,这座院子所处位置,历史可追溯到明洪武二年(1369),那年在这里建起了城隍庙。城隍是一个城市的保护神,人们相信只要有城隍神的庇佑,城市就能平安无事,人民就能太平幸福。全家搬来以后,我早晨去上学,经常见大门口,有人头天夜里焚香烧纸留下的灰烬。大人们说,咱这院风水好,原来有庙,当时,我并不知道是城隍庙。

“老戏院”营业时,我没来过这里,那时我正上小学,对戏曲也没有兴趣。后来时兴录像厅,这里经常放映港台武打片、言情片,我去爬山从此路过,常见礼堂门口贴着宣传海报。礼堂音响放着龙飘飘、邓丽君、徐小凤等明星的流行歌曲,嗓音动听,旋律优美,令人陶醉。1986年元旦,一中师生在这里举行联欢晚会,犹记得高艺同学的笛子独奏——《牧民新歌》,高亢欢快;江广亮同学的独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辽阔悠扬,至今令人难忘。

“老戏院”划归一中后,起初我家在院东侧一个地坑院住了两年多。这里有两间堂屋套间,两小间东屋,还有小院,比原来住得宽绰多了,那时我刚上初中,姐姐哥哥都也刚参加工作。我住堂屋外间北面套间,面积小,将能放下一张小床,一张课桌;冬天房间返潮窗户上流下的水,常常在窗台上冻结成一个厚厚的冰疙瘩,瞧一眼只觉寒气逼人。那两年家里还没有取暖设备,我都是盖上两床厚厚的棉被,倒也不觉得冷。

教职工宿舍楼建好后,我家是头批乔迁的,母亲之前请了算卦先生,说西边吉利,所以就选在了一楼最西头。人们往往喜欢选东边,属上首,母亲却笃信算卦先生吉言,我心想,这倒契合父亲低调的做人风格。西墙外是胡同,后来从墙上开了个小门,正好方便出入,我这才佩服起母亲当初的选择来。

新宿舍楼虽然只有70多平方米,但房间不少,大小三室两厅,功能齐全,有个一平米见方的蹲厕在室外楼梯拐弯处。院里的一小间南屋改造成了洗澡间,紧挨着西边又搭起一间放杂物。院里东侧墙根处,起初种了一株葡萄,但因葡萄藤蔓拖得远,不好搭架,两年后改种了一棵柿子树,如今已近40年树龄。柿子树夏天枝繁叶茂,秋天果实累累,摘了柿子,不用搁,不用捂,直接吃,脆甜爽口。西墙根种了两棵香椿,树干长到碗口粗时,高度已不方便采摘,伐掉之后,竟从父母相继离世后,曾经温馨的小院再也没人等我回家,2021年4月份,在给母亲烧完百天纸后,我就再也没去过。去年二哥给送来一兜柿子,我惊喜地发现里面还带有叶子,我心怀虔诚选了三枚,清洗平整好,当书签留作纪念。二哥说房子粉刷后租了出去,这刚又改善了洗澡间,添置了空调,政府对家属院进行了升级改造,现已焕然一新。      

春天来了,天暖和了。我想去“老戏院”看一看,拥抱一下刚长出新叶的柿子树,抚摸一下老房子斑驳的门和窗,在院里到处转转,和老邻居拉拉呱……叙叙旧……

 初写于2024年03月09日,2025年03月12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