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民俗拾贝」王群星 ‖ 鲁西南的散糖茶

来源:本站    作者:王群星    时间:2025-03-17      分享到:


在山东农村,数不清的民间风俗,折射出儒家文化的博大及精深,体现了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一种美好向往和文化礼仪。

散糖茶,是山东鲁西南济宁、枣庄、临沂一带的民间喜庆风俗。周边近邻的几个县市,因地域相交,也都有散糖茶的习惯。比如,像济宁的微山、鱼台、邹城、曲阜等县市,临沂与枣庄搭界的其它区县,甚至跨湖对面的江苏沛县、丰县等地方,也都有散糖茶习俗。说来,这不仅仅是乡土人情世事,也是鲁西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吧!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里谁家媳妇生孩子了,必然家里人都很高兴。为了让全村人都沾沾喜气,同时也通过一种喜庆方式,回馈或告知村里四邻乡亲。一大早,家主早早起床,用红糖、大米或小米熬一大锅喷香的糖茶,还要煮一锅热气腾腾的鸡蛋。煮熟后,每个上面涂成红颜色,代表着喜庆与吉祥。

太阳出来后,一般都是由家里男主人用扁担挑着两只盛满糖茶的铁桶,另一人携着装满红鸡蛋的竹筐,开始沿街串巷挨家挨户分发。于是清晨的街面上响起男主人的吆喝声来:“散糖茶来,散糖茶……”在过去农村来讲,这种形式也叫“报喜”。至于这种报喜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沿袭下来的,翻翻过去的个别县志,已无具体考究。但此情更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分布在鲁西南农村里的散糖茶习惯,比较广泛和常见,已很早就形成历史了。

听到“散糖茶”的叫喊声,大家都知道,街坊邻居家里又有“添丁”的了。此时掩着的农家木门或柴扉“吱呀”一声就打开了。里面走出端着瓷碗或搪瓷缸子的婆婆或媳妇,或是正待准备要出门的年轻人,笑吟吟地把手里端着的器皿递上前去。这时主人就会用铁勺或木瓢从铁桶里舀出一勺或两勺倒进去,然后旁边的一人赶紧从竹筐里摸出几个红鸡蛋塞到对方手里。如果这时有小孩子跟着出来,分糖茶的主人还会再多发一个红鸡蛋给小孩,拿着水瓢的手,也会多倒一些糖茶在器皿里。此刻,大家脸上都带着笑意,为这简单而富有乡土人情味的喜庆分发仪式。

主人一边分发一边大声而高兴地吆喝道:“喝糖茶,吃红鸡蛋喽!”

当然,这时候分到糖茶和红鸡蛋的人家也要接着回应一下礼节:“谢谢啊!生啦,男孩还是女孩?”

主人满脸笑盈盈地一番回答,旁边的人赶紧迎合道:“喜啊,男孩女孩都喜,恭喜,恭喜!”再有爱说话的邻居或街坊这时也会多问上几句:“孩子几斤?奶水够吃不……啥时候送粥米,给他(她)姥姥家送信了吗?这几天我估摸着快生了呢!”絮絮叨叨一番话语,时不时现场爆发出一阵欢笑声,使得清晨街面上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糖茶和香鸡蛋的味道。

一番说笑之后,主人兴高采烈地挑起担子又朝别的街道或巷子里去了,嘴里依然不停地高喊着:“喝糖茶喽,吃红鸡蛋喽……”声音绵甜高亢,冒着炊烟的农户里,又三三两两地走出端着器皿的街坊,朝着分发糖茶和红鸡蛋的这边走来。

散糖茶是礼尚往来的一种和谐民俗,促进了邻里乡亲关系,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生疏感情,进一步弘扬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对融洽乡情、人情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现如今的农村,有很多好的风俗变味了,就连散糖茶的好习俗也慢慢步入后尘,失去了原有的热闹和形式。有的人嫌麻烦,散糖茶的风俗基本取消了,但生孩子分发红鸡蛋的习俗依然还存在。只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化、生疏,红鸡蛋发放的对象也不再是全村每家每户了,而是演变成近邻或是对门了。那种生娃全村人都跟着喝糖茶、吃红鸡蛋的习俗逐渐变稀少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变好了,腰包里的钱变鼓了,不知不觉又生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新招”来。生娃分发糖茶和红鸡蛋的习俗,变成去饭店里办酒宴、吃大席、扎彩虹门等不伦不类的不正之风,互相搞攀比,致使人的虚荣心变强。时间冲淡着乡情,奢侈淡化着人心,攀比模糊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街坊四邻的亲密感情。

的确,现如今人们对糖茶和红鸡蛋的认识已不是那么好奇和计较了,但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乡村习俗,不能被世俗和不正之风所替代。在越来越好的生活条件里,大家愈加怀念从前质朴、厚道的民风,也更加期盼能像过去那样,人与人之间心无遮拦、邻里之间有事常走动且互帮互助的情景再现。

那时候的孩子,喝一口糖茶,咬一口红鸡蛋,要比现在喝可乐、吃肯德基还要有滋有味。是啊,现在大家并不是想喝糖茶、吃红鸡蛋了, 而是想念在散糖茶和红鸡蛋的分发仪式上,再能品尝到过去那种乡里乡亲的人情世故,还想续接起从前的那些温暖人心的美好情趣……

红糖茶代表着生活和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红鸡蛋则象征着人圆、家圆、事事圆。美好的祝愿承载着家主和全村人对出生娃娃的希望,也衷心祝福着大家幸福美满,欢乐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