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 」胡勤贵 ‖ 运河里的夏镇

来源:本站    作者:胡勤贵    时间:2025-03-18      分享到:


漕运新渠


没有运河,便没有夏镇。有了运河才有了夏镇。

夏镇应该感谢朱衡。是他主持开挖了漕运新渠,才让夏村改为了夏镇的。

明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同意由盛应期主持,在昭阳湖的东边新开挖南阳新河,夏镇叫漕运新渠。也有的叫夏镇新河的。计划开得新河是从南阳开始,沿湖经过刑庄,马口,常口,三河口到夏镇;再经夏镇转向西南,经微山岛西北直插留城与原来的运河相连,总长140里。这里说到的地名,由于微山湖的变迁,有的不存在了,有的沉入湖水里了。留城,汉留侯张良的封地就沉没于湖里了。现在,只留下了一些传说。开挖南阳到夏镇再到留城的运河,目的是为了躲开黄河对运河的淤塞和干扰。那时候的黄河,决口泛滥是经常的事情。造成运河经常的断航。可是,盛应期奉命于嘉靖七年一月带领98000多人开工才干了一个月,皇帝便下令停工不让干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盛应期想让“河往高处走。”这能成么?!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各种非议不断。皇帝左听不对,右听也不对;左右都不对,支持的不多。皇帝也失去了信心,最后动摇了决心,下令下马了工程。随后把盛应期召回了京城解职罢官。以后“近四十年无敢言改河者。”

舆论的导向是干成事干好事的基础;舆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风风雨雨。好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四十年间,运河总是不那么的畅通。这危及到了京城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嘉靖皇帝便命工部尚书朱衡“奉玺书总理其事。”朱衡亲临现场调查研究,“召诸史士及父老问计。”得到了“盛应期开挖的南阳新河仍然完好,可以继续开成”的建议。朱衡率领他的决策团队察看后便上书朝廷重新开凿南阳新河。为慎重起见,朝廷上下展开了讨论,意见统一后,皇帝便下令开凿新河。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三省官员带队集合民工91000人开赴工地。朱衡“驻庐夏村。”就是把指挥部设在了夏镇,统领全线工程,实行责任分工,到了六月底便完成了工程量。耗银40万两。朝廷上下齐庆贺。许多人写了赞颂的诗文。担任过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知制诏,知经筵事,国史总裁的徐阶撰写了《漕运新渠记》。隆庆三年,将设在沛县沽头的管理河道的机构工部分司和户部分司迁来了夏村,并改夏村为夏镇。夏镇之名沿用至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多少盲目的付出是没有意义的;有多少的努力是没有价值和回报的。


竹子再生

漕运新渠开通后,夏村也改称夏镇。夏镇成为了繁华的码头。南方生产的毛竹,篙竹,黄竹,斑竹,烟杆竹等都从运河里向北方贩运。夏镇作为码头——商品的集散地,自然而然地要在此上岸交易地。由于夏镇紧靠微山湖昭阳湖,从事渔业生产地人也多用竹子打造生产工具。逮鱼用地篮,卡,箔,罩,须笼,独笼等全是竹子编成的;盛鱼的筐,蓝,篓等也是竹子编的。通过运河岸边运河人家的双手,竹子在微山湖畔得以再生。夏镇人的精心呵护让竹子具有了人的思绪与感觉,并相互的融入,让竹子再生。因此,夏镇的毛竹的交易量要比别的地方大了许多。形成了经营——加工——销售——使用的产业链。即使现在竹子被塑料替代了,镇中街仍然有许多的人家经营渔网渔具,延续着传 统。从南方沿运河运来的竹子,人们叫它——毛竹。毛竹要经过火烤过——经过矫劲了才能使用。一人从一大堆竹子里随便抽出一根,顺势搭在马架子上,用眼一瞟,便将弯曲不直的地方刷上水,放在火盆上面烤。过一会儿瞅瞅,再刷上些水,再烤。直到烤直留了在换别的地方继续烤着。竹林里的竹子为了争取阳光,常常的拧起来身子顺势生长;弯弯曲曲的是正常的现象。用的时候必须加工一下的。这个加工,运河岸边的人叫——治“拧劲头。”就是把竹子矫直了,劲理顺了,成一条线了,才能编织成生产和生活工具。不然,编织的东西拧了八筋的,不好看,也不好用。“拧劲头” 是形容见识浅,坚持己见,一意孤行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犟”。俗语说:“牛犟了损力,人犟了损财。”人生的路上,谁没犟过?但,帮你矫劲的人太少了。


一条大街两县分

“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在夏镇流传很长时间了。许多人沿运河来到这里,被这种奇特的地理位置所吸引,感到十分的好奇。带来了创作的灵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代的宋思仁在《过夏镇》诗中写道:“片帆风利挂残阳,一镇区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县白,钟声遥送沛城凉。”同时代的沈德潜也在《晚泊夏镇康阜楼》诗里也写道:“舟泊一湾分两省,楼高百尺记三层。故宫魂魄常思沛,经界公私尚忆滕。”明代的王世贞在《夏镇》诗中云:“一片云飞护夏阳,人传弟子大风乡。波分沂泗争大堑,沟号胭脂带汉装。”这让人产生了许多的联想。漫步古运河岸,我是走在沛县的大地上,还是走在滕县的大地上?沛县是“千古龙飞之地。”滕县是“东方君子之国”——善国。都是千年名县,均历史文化深厚。有一天,在古运河东岸——夏镇历史记忆馆,我找到了答案。记忆馆院内的堂屋的外墙上有一副地图,详细的标注出了边界。标绘这个地图的人是对夏镇有研究的人,是对夏镇有感情的人,向他致敬。从地图上看,滕县所属的运河仅有一小段。但运河东岸夏镇寨内的三八街,文昌街,盐当街的西面靠近运河的街面归滕县管辖。许多的商户在此经营谋生,带来了繁华。南来北往的帆船在月河里停靠,等待过闸。船上的人便到街上闲逛游玩。商户标牌的地域称谓不同,对商户管理形式 各异,让游玩的人有了“一步分两省,一脚跨两县”的奇妙感觉。让人有了写作的题材和创作的灵感。这是运河留给夏镇最宝贵的遗产。夏镇古运河虽已没了当年的繁华,三八街,文昌街,盐当街也被镇中街替代。但是,还保留下来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柏拉图曾经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了世界。”运河孕育的夏镇,可讲的故事太多了。人们总说诗和远方,似乎诗意总在遥远处。但在古运河岸徜徉,让我觉得诗意就在我们身旁。运河里的夏镇古韵流淌。它吸引着我们去搜寻,触摸,翻检那些绵延至今的传说,为夏镇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