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商海蠡测 ‖ 新农村里忆先贤

来源:本站    作者:商海蠡测    时间:2025-03-21      分享到:


昨天(3月18日)接到刘广新老师打来的电话,问我要不要参加明天在嘉祥梁宝寺举行的“梁漱溟乡村建设基地揭牌仪式”,不由得心头一紧: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事业还在薪火相传!梁漱溟先生不死!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刘广新老师在1992年在政协《文史资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梁漱溟与济宁》。1931年初,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筹建“乡村建设研究院”,从此开始了他在山东为期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深入发展,他把“乡村建设实验县”从邹平推广到菏泽、济宁。1935年7月,设置了以济宁为中心包括鲁西十四县在内的济宁县政建设试验区长官公署,后更名为“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办公地点在潘家大楼,梁仲华任专员兼保安司令。1936年,为实现县政改革三年计划,在全省推行乡农学校制度,急需培养大批乡农学校干部和教员。梁漱溟建议省教育厅,将当年山东省应届毕业的五所中等师范、三所简易师范五百名男生于3月底集中到济宁“八校师范生训练处”受训。先接受三个月的军训,再接受五个月的乡村建设理论教育。梁仲华直接领导训练处的工作,梁漱溟任训导处导师。所以梁漱溟先生曾多次来济宁,作讲演、搞调查,推动济宁的乡村建设工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至1937年全面抗战前,中国社会的“实业救国”、“科学救国”、“革命救国”、“文化救国”运动风潮迭起,其中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改造运动,涌现出梁漱溟、晏阳初等一大批志士先贤。

当时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提倡、实行“乡村建设”运动并得到国家执政者蒋介石、山东政府主席韩复榘的大力支持呢?从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大意》和他考察日本的经验可以窥见其思想脉络: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他的社会虽有变化却没有根本改变,他一面维新一面尊王复古,所以他的社会构造得到一个转变改良而没有中断。这是他所以能进步的根本原因。而我国虽也有维新革命等运动,不但没有让我们的社会构造得到一个转变改良,反让它日渐破坏了。梁漱溟先生更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最近的破坏,已经破坏到中国有形文化的根;最近的破坏也已经破坏到中国文化的无形的根,已经破坏到中国的老道理了。换句话说,我们中国,偌大一个民族,有这么多人在一块生活,他总有过日子的方法,总有他的规矩、制度、道理一套东西;这一套东西最近几十年就渐渐地受到了破坏了!梁漱溟先生对症下药:中国社会的病根在“贫、愚、弱、私”,要用“政、教、富、卫”来诊治。因此要从农村政权改组做起,就是推行乡农学校制度,以代替乡政权,建设好乡村各项工作。

时光荏苒,地覆天翻。经过其后九十多年的政权更迭和时代变迁,特别是经过“文革”的涤荡,梁漱溟先生的有形的乡村早已面目全非,就是无形的老道理也早已支离破碎或者荡然无存。直到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曲阜参观考察,发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号召,我们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才从传统文化的谷底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向上浮起的趋向。但是,中国人的信仰怎样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社会上和谐、踏实地跳舞,确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

这让我不由得翻开《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的扉页,有我在2018年十二月读完梁先生的《乡村建设大意》之后写下的文字:“怎样把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念,与文化双创及新农村建设路向相融合,开创农村文化新局,是一篇大文章。”对此美好愿景,我一直保持怀疑。


3月19日上午,梁漱溟乡村建设基地揭牌仪式,在嘉祥县梁宝寺镇邴村举行。在随后的梁漱溟乡村建设文化座谈会上,来自邹平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夏长青院长介绍了此次活动的缘起,济宁地方志专家刘广新老师作了主旨发言,山东农业大学杨杰教授即席发言,大家纷纷对梁漱溟先生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性贡献表示赞赏,对邴村乡村建设研究基地的设立表示祝贺。

据会后了解,邴村姓邴的自明代建村至今只余一家,这让我想起了西汉宣帝时的丞相邴吉,仁德醇厚,至今两千多年,不绝如缕,恰似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念在今天的复活。

202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