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希瑞 ‖ 感受光影与字词的融合之美

来源:本站    作者:希瑞    时间:2025-03-22      分享到:


在三月里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我参加了由刘巨成老师主讲的《右手文学,左手摄影——我的摄影与散文写作的体会与感悟》讲座。狭小的会议室、简陋的桌椅、颜色和比例有些失真的投影,丝毫没有妨碍与会者的学习热情。


刘巨成老师身材颀长,儒雅温润,虽人届中年依然目光清澈。法国雕塑家罗素说:“美无处不在。缺的不是眼睛,而是观察的眼睛”。刘巨成老师用他的“摄影眼”敏锐地发现并挖掘了大自然及人文社会各种场景,定格美好、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他也用同样的一双眼睛,看风花雪月品世间百态,写出一篇篇行云流水的散文,构造审美、记录人生、阐释感悟。作为跨界摄影和文学的大师,刘老师的此次讲座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极具有艺术性、观赏性、思辨性。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文友们在他拍摄的一张张照片中、从他对于散文创作三个阶段的体会与感悟中拾贝,在摄影与文学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相通、相似之处中得到启迪。这是一场视觉和语言互相交织、情感与思想彼此碰撞、具象和抽象双重结合的盛宴。


我有位同事是摄影爱好者,经常在朋友圈发她的作品,我也经常予以品鉴和评论,可以说她是我喜欢浏览摄影作品的启蒙老师。她总是惊异于我的精妙留言和独到理解,我也醉心于这种摄影与文字的互动和对话而不疲。我们常常会心一笑,在那一刻光影与字词,如同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一样,达到了高度默契和心意相通。在刘老师的讲座中,我又重拾了这种这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课后,受刘老师启发,我试图去人类艺术的长河中翻阅摄影与文学的渊源。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被发明,当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永远定格在相纸上。这种对瞬间的捕捉,与文学创作的意图见证历史、传承文化、记录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摄影通过光和影的魔术将现实世界中的某个时刻定格,文学则借助字和词的魔力将人类的情感与思想编织成永恒的故事。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记录方式上形成了完美互补:摄影提供直观的视觉证据和效果,文学则赋予影像以更广阔的深度和内涵;两者又在表现手法上殊途同归:都是人类试图对抗时间流逝、留存记忆的永恒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多的作家借鉴摄影的构图技巧,通过文字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我在读村上春树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场景描写时,常常就感觉像在欣赏一帧帧构图奇妙、色彩呼应、细节栩栩如生的照片,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画面感极强。太宰冶更是在《人间失格》开头便以对三张照片的描述影射自己忧郁而悲伤的一生。与其同时,很多摄影师也通过影像的排列组合讲述故事,比如尤金·史密斯的《乡村医生》系列,就通过一组照片整地讲述了一个乡村医生的故事。


 网络时代为摄影与文学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公众号文章的插图、美篇的照片配文、PPT的图文结合,都展现出两种艺术形式融合的无限潜力和魅力。个人认为,电影是摄影和文学融合的最高境界,当单帧静态照片被以每秒24张连拍,当小说被提炼并改写成剧本,光与影、字与词的完美结合就达到了视觉感与文字感兼具的巅峰。当然这已经超过了本文的讨论范畴,在此不作赘述。


相信在未来,摄影与文学会继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共同探索表达的无限可能。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熏陶下,像刘巨成老师那样,对光和影既有庄重的审美意识,也能把握字和词的独特魅力,去描绘平凡世界中的“绝望中的希望”“寒冷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