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白中乾 ‖ 千年古会寺堌堆

来源:本站    作者:白中乾    时间:2025-03-22      分享到:


走过南、闯过北,赶过二年的寺堌堆......

寺堌堆遗址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办事处寺下郝村东北部,紧靠村庄,1977年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任城区地名志》载:寺堌堆,古名香葬堆,相传为古代从葬坟墓,葬时用香料和土掩久日深,逐渐积成堌堆,故名香葬堆。相传唐初在堌堆上建立寺院名大觉禅寺,故名寺堌堆。


现存的堌堆遗址高出地表约4米,为典型的堌堆遗址,文化堆积厚约5米。遗址呈圆形,直径约100米,为龙山文化遗址层。遗址上原为唐代寺庙,名为“大觉禅寺”,经过历代重修规模宏大,在文革破除四旧期间寺庙被毁后改为学校,学校迁走后改为村委办公场所,现废弃不用。在遗址南侧有古槐一棵,枝干苍劲,见证了千年沧桑巨变。

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对寺堌堆古遗址的保护工作,不仅硬化了堌堆周边的地面,还先后在寺堌堆的东南角修建了甬道,在堌堆正南修建了山门,使这千年古遗址显得更加壮观了。


作家李耀奎先生在散文《古会悠悠》(原载《文朋诗友》1987年第12期)中,对家乡的古会,有过如此描述 :济宁古城西南二十里上,也不知哪年哪月,生出一大陡陡土丘,周长千余米,高几丈许。多少年,横卧天地间。它四面百余里,尽是平展展的田土,单这儿偏就鼓出这么一块。乡民们认为这是灵气升浮,上苍造化,竟把它看作天赐的福台。于是,建造庙字殿堂,植下苍柏翠松,塑神画佛,许愿加封……又择定黄道吉日,成会取号。这便是此处民间古会的由来了。 

查阅地方志得知,这古会开始于遥远的盛唐年间,定为古历的二月十八日起,会期六天,一年一度,绵延千余年从未中断过。它的东面,紧靠济宁至鱼台的官道及横贯南北的京杭运河,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逛过古会,又把古会的盛况传扬开来,古会的名气就不翼而飞,越传越远了,且又被夸张得有声有色:有的说,是天上的七仙女下凡,途经此地,王母得知后又气又怜,就忙施出神威,造下这神台土丘,让外孙女儿暂且歇息,再作发落云云;还有的说,是当年八仙铁拐李打这儿过,觉得硌脚了,他从鞋子里倒出的一撮尘土,竟成了这偌大个土丘……

传说,毕竟是弥漫在人们心中关于悠悠古会的美好境遇,而寺堌堆古骡马交流大会,却延续千年至今尚存,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前后的十天左右,引得省内外客商蜂拥而至。


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的骡马贩子及南方的竹编木器商人,为了能赶上这个古骡马交流大会,过了春节就赶着牲口奔赴山东济宁。一路上经风沥雨风餐露宿几千里,等来到寺堌堆这个地方,也差不多就到了阴历的二月中旬了,正好赶上18天左右的会期,交易牛马骡子及竹木器具等。

现在的古会,和以前交易的物品有所不同。记得我小时候几十年前,以骡马牲畜及农副产品为主,现在这些都没了,逐渐的被服装鞋帽、竹木制品、儿童游乐设施,餐饮和农副产品所替代。几十年以前赶寺堌堆会,几毛钱有吃有喝有玩的,现在,没有个百儿八十的,别上会。

古会成立这几天,尤其是星期天,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由家长陪着,来会上买好吃的玩好玩的,人多的都挤不动……

每年的寺堌堆古会,从农历二月十几的开始到二十四、五的结束,都会持续两个多星期的时间。现在,附近的乡镇和城里,大超市商场到处都是,平时什么都能买到,因此,去赶会,现在主要是老年人听听戏、青年人带着孩子玩玩了。

今年的古会,又持续了两个星期十多天的时间了。过了这个星期天来赶会的人就不会多了,会上的商家都开始拆棚子装没卖完的货物了,开始转移退场了,古会也基本上结束了。


以往每年寺堌堆古会期间,天气定有变化,不是刮大风,就会下雨。当地老百姓说,这是上苍神灵在清刷堌堆,因为毕竟是神灵所在之地,会上的商贩们留下的各种垃圾废品,不能遗留在这里,脏了神圣的堌堆。

从民间流传已久的这句谚语“走过南、闯过北,赶过二年的寺堌堆……”足可以说明寺堌堆古会对当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