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克龙 ‖ 故乡的老井十八道沟
提起老井三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并不陌生,有村庄的地方必定有井。它是人们生存的必需,是人们生活的源泉。欢口镇董堂村有一口老井,据村民世代相传是明朝永乐年间(大约六百年前)开凿的,冬暖夏凉,甘甜清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整个村庄生生不息的功臣。随着时代的进步,自来水代替了老井,但村中的乡亲们并沒有忘记它,集资建亭保护纪念。
井的选址一般会在村外无污染的地方,开凿时选择良辰吉期,用铁锹挖土,用筐往上提,一直挖到有水,一般都有二三丈深。再用青砖围垒,底部大上口小,井口用青石铺就。人们打水时有的用钩担,有的用井绳,使劲把木桶一摇,桶灌满水后提上来,日久天长,井口的石块便磨出了痕迹。董堂村的这口老井就磨出了十八道沟,取水之多可见一斑了。
井是水之源泉,好的井出水甘甜清凉,烧出茶来沒有碱,做饭烧绿豆汤烂的快。一般大的村庄都有几口井,人们总是比较哪个井水好吃,哪个井就打水的多。老井是无私的,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私奉献,无需回报。这种情怀是乡亲们世代难忘的。
井是地下水与地上人们沟通的的桥梁,沉寂地下千万年的水总想走出来见见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井便是打开地下世界的通道,不外乎老人们说井有井神。夏天井水清凉,从地里干活回来,打上一桶水到井外先喝上几口,然后再洗上一把那叫爽啊。到了冬天,那老井汩汩冒着热气,不凉正温,刚打上来的新水洗脸嗽口正好,洗衣淘菜都会用井温水,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
老井不滿不溢,冬天井水下沉,夏季多雨水位上浮,但永远也不会外流。这就是老井的情怀。董堂村里先辈们也是敦厚善良。传说,有一年盛夏,躁热难耐,一过路小伙汗流浃背,路过井边见一老奶奶正在打水,上前讨口水喝。老奶奶见他大口喝水,忙从井边捡一草棒丢在桶中,小伙喝一口吹一口,慢了下来。见小伙喝完水,老奶奶说,孩子不能喝这么急,容易生病的。小伙转怒为感激,朝老人一拜。这种善良纯朴的风尚被世代传颂。
我们小学课本有个沙洲坝的故事,讲述的是毛主席为沙洲坝人打井的事,人们在井旁立下石碑,"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流传至今。董堂村虽然村貌焕然一新,但人们仍念念不忘这口老井,建亭保护,以纪念当年先辈们的功绩。
老井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滋润着家乡的人们。沒有私毫怨言,胸怀宽阔的品质时刻激励着家乡亲人不断向前。那种不滿不溢的情怀将被人们世代传颂。家乡的老井啊,乡亲们哪能把你忘怀。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恋红尘 ‖ 玉兰花开香满园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王伟念 ‖ 春风里的白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