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孙松花 ‖ 乱世才女的命运交响——观舞剧《胡笳十八拍》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孙松花    时间:2025-04-28      分享到:


一个月黑风高的冬夜。漫天飞雪,狂风怒号。一束光照在蔡文姬身上,她紧紧抱着一张古琴,踉踉跄跄地随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走在逃难的路上。忽然,前方的升降舞台载着五六个身着异族铠甲戎装的彪形大汉缓缓升上来,仿佛从地底下冒出来一般,饿狼似地扑向蔡文姬,将她团团围住。蔡文姬成了叛乱的南匈奴首领左贤王的俘虏,被逼西行入胡,她也想逃跑,却被左贤王用绳子紧紧缚住,夕阳日暮,大漠孤烟,哪里有她的容身之地,单薄的蔡文姬终于放弃了挣扎…… 

2025年4月1日晚,我在济宁大剧院观看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演出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开场,便营造了一种沉郁、凄惨又悲壮的氛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蔡文姬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坎坷,悲愤与无奈,与她的才情和文学、史学成就一起,奏响了一首令世人且悲且叹且怜且爱的命运交响曲。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生于东汉末年,父亲蔡邕是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律,博通经史。在父亲的熏陶和教导下,蔡文姬从小就展露出过人的才华。她擅长辞赋,有极强的记忆力,看书过目不忘;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六岁时在屋外听父亲弹琴,就能隔窗判断出第几根琴弦断了;书法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16岁时许配给名将卫青之后卫仲道,卫仲道是一位出色的青年学子,婚后两人琴瑟和鸣举案齐眉。可惜天妒良缘,一年后卫仲道得病死了,17岁的她成了寡妇,还背了无子、克夫的恶名,不得已逃回娘家。不久后爆发了董卓之乱,她父亲在董卓麾下当过官,对诛杀董卓发出感叹,被政敌司徒王允借机治罪,冤死狱中。短短两年时间,蔡文姬遭受了亡夫丧父之痛,饱受了战乱流离之苦,她痛心疾首的写下:“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但命运的苦难并不止步于此。

已归顺的南匈奴趁着中原混战、民不聊生之际,举兵南下,可怜蔡文姬逃难途中又被匈奴兵所掳,作为战利品,被送给左贤王,远赴苍凉的大漠。“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胡人的马上悬挂着男人的头颅,让她不寒而栗;毡裘皮革穿在身上让人心惊肉跳;羊膻味令人作呕,难以下咽;匈奴兵残暴骄奢如毒蛇一般……入胡后,蔡文姬无日无夜不在思念故土,“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随着孩子的降生,给她带来了天伦之乐,有两个天真可爱、调皮捣蛋的小生命承欢膝下,她悲凄愁苦的心才稍稍宽慰一些。左贤王对她还不错,在她弹古琴时自己吹起胡笳,“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胡笳古朴悠扬,古琴婉转温润,音乐让他们有了共同语言,也让她紧闭的心扉慢慢柔软起来。

时光荏苒,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就在她逐渐适应胡地生活,以为此生再也无法回长安,死后要埋骨于大漠之中时,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彼时曾师从蔡邕的曹操已统一北方,因感念老师的知遇之恩,也痛心其无子嗣,便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将蔡文姬赎回,让她完成其父留下的《后汉书》。听闻消息蔡文姬悲喜交加,喜的是余生终于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悲的是两个幼子不能带走,骨肉即将分离。得知妈妈要走,两个儿子抱住妈妈不放,左贤王也过来,四人抱头痛哭不已。汉使的马车来了,孩子哭喊着一次次追上妈妈,被左贤王一次次拽回来,面对此情此景,万分不舍、痛彻心扉的她重重跌倒在地……灯光熄灭,黑暗笼罩了一切。“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这一刻我不禁流下泪来,身为母亲我深知母子连心啊!生离死别,人生至痛!途中,来时的路和归汉的路在眼前重叠,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蔡文姬百感交集,写下了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胡笳十八拍》,每个字、每个音符都是这个不幸女子的苦难倾诉:“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文姬归汉后,曹操大摆宴席欢迎她。众人道贺,觥筹交错,锦衣红裙,歌舞升平,好不风光热闹。巨大的反差让蔡文姬一时难以适应,她只呆呆坐着,茫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时一个年轻人出现了,他手拿简书翩翩起舞,儒雅俊秀,精通音律,他就是曹操手下的一个小官吏——董祀,时年二十有二。见一把古琴放在堂中,两人都流露出欣喜之情,得知蔡文姬编写《后汉书》,董祀亦有倾慕之意。但当曹操决意促成两人的姻缘,把他俩的手放在一起时,董祀却抽了出来,他不愿娶一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女人。然而主命难违。新婚之夜,董祀踉踉跄跄地走进新房,心有不甘和悲愤,坚决不掀新娘的盖头,当蔡文姬掀开盖头与他面对时,董一把将她推开,跑了出去。舞台上的灯光渐渐暗淡下去,周围富丽堂皇、张灯结彩、大红喜庆的布景渐渐模糊了,只有一束孤独的光照在一张小凳子上,文姬失魂落魄地坐着,虽然只有35岁,但太多的坎坷磨难已让她的心千疮百孔。不知过了多久,她仿佛听到有驼铃声由远及近响起,缓缓抬起头,隔着烟雾,恍惚间真的看到一队驼马走过来,看到左贤王走过来,看到两个孩子走过来,他们在向她招手,她也扑过去向他们招手。看似咫尺之间,却是天涯之远。当烟雾散去,所有的一切都难觅踪迹,只有在心里默默问候:“你们在哪里呀?你们,还好吗?”

下一幕的场景转换到刑场。他们成婚一年后,董祀犯了错,被曹操定下死罪。这一年他们过的磕磕绊绊,董祀对她不冷不热,但蔡文姬从未计较,她无父无母,流落匈奴十二年,生别亲儿,跋山涉水回到中原,董祀对她虽不好,但总归是有个家啊!现在董祀遭此罹难,她的家又风雨飘摇了。那时正值深秋,天降大雨,她数度冲进刑场欲救夫,都被推了出去。情急之下,她在大雨滂沱中,敲开厚重的曹府大门,一身素衣,披散着头发,光着脚,一步一拜求见曹操,求他赦免董祀的死罪。她恳切的言辞感动了一代枭雄,最终赦免了董祀。将董祀救出后,有感于自己的命运,蔡文姬满怀悲情的写下《悲愤诗》:“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董祀被救后大受感动,回心转意,从此与文姬举案齐眉,白首不离,两人育有一儿一女。生活稳定后,蔡文姬全身心投入《后汉书》的编撰,由于连年战乱,许多文稿散佚,她凭着过人的记忆力,默记出400余篇,为保留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她仅存世间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更是千古名篇,传诵至今。

贯穿整个舞剧的音乐,融合进多种乐器的演奏,从始至终都是悲悯而又不失雄壮的,生动展现了蔡文姬的命运浮沉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正如乱世才女的命运交响。在东汉末年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虽然战乱、杀戮让她背上泰山一般的重负,亡夫丧父之痛、骨肉离别之情让她无处安身,一生三嫁,命运何其坎坷,但她以顽强的信念、坚韧的精神,在乱世中活出了自己的契机——即使战乱流离将她的人生碾碎成粉末,也未曾压弯她的尊严和骄傲,苦难给她的不只是伤痛,还激发出她的创作情怀,留下了独属于她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