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人物」张阿芳 ‖ 兖州女画家王若梅

来源:本站    作者:张阿芳    时间:2025-04-28      分享到:


“最善良,对人最好,性格最好。”徐老师三个最字的评价,王若梅女士人品,可见一斑。“一百年来,兖州最有学问,最有文才的女子,非王若梅莫属。”徐叶翎老师这样说到。

王若梅于1973年离世,迄今已46年了,识者闻者未有几人了。张爱玲曾说:世人的遗忘,是又一次死去。诚然。

王若梅,1909年生,原名广楣,祖籍山东观城,晚清时迁徙兖州,祖父王衍恒,曾任兖州教谕。父亲王泽同,曾留学日本,后被聘为山东大学及北平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若梅幼年即表现出聪颖才智,她的父亲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经史子集,古典名著,诗词文章,绘画书法,都受到严格的教育。少年时代书名就誉满泉城。 1928年考入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本是一流学校,由林风眠,徐悲鸿创办,师从齐白石,加之少时童子功,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王若梅的艺术才华和学识素养,使得齐白石老师很器重她,青眼有加,悉心教导。师生合作画幅数张,有蝉,虾等,可爱的小生命,无限的艺术灵动之美。白石老人曾寄语于她:一要苦练,再要博学,要有所精长,更要注重全面发展。白石老人艺术主张:过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言道破写意绘画的艺术特征与美学规律。王若梅深领其奥秘,她的画作豪无板滞之气,颇有飘逸之风。

王若梅自小体弱多病,她父亲尝对她言:“若能活过五十岁,必为你庆百岁。”父爱拳拳,溢于言表。王若梅享年六十四岁,其时父亲早已离世。

斯人自带光芒,徐叶翎老师谈及初识王若梅,是一九六零年代的某天,一位文化局长对他说:兖州一中新来了位老师,画画的,齐白石弟子,曾与齐白石合作绘画,收藏多幅白石老人画作。一起去拜访吧。”有缘得见,清瘦的身体,高贵的灵魂。见面有两三回后,王若梅便向别人介绍徐叶翎:“我的老朋友徐叶翎。”待人很友好真诚,心地善良。

她居住的小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时兖州最有文艺气息的人常聚于此,谈艺术,谈文学,谈审美。人们不自觉得被她吸引。虽然那时是一个荒芜的时代,目之所及,满是萧瑟,美的废墟,才华的废墟。生活充满了令人失望的底色,但那座小院可能是一些人生命中的亮色吧。那个落寞时代,给人精神抚慰和心灵的温暖。

“就是你们说的西门里,老大街路北那个塑料厂旁边的房子。”徐老师这样说,我上学时,每天路过那个塑料厂,有可怕的黑烟(那时还没有环保的概念),老房子,瓦愣草,爬山虎。一名同学的母亲就在这里上班,相比较来说,这名同学的家庭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夏天,她总是拿一个大大的西红柿,让人垂涎三尺。以此为坐标,时光回溯,一九七零年代,王若梅生前最后的时光在此度过。坐标后移,去年2018年,那长满瓦楞草的老房子已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不见了,一个时代的最后留存也悄然落幕了。

徐叶翎老师的爱人王姨则和王若梅的女儿是同学,她的回忆中,则是南方女孩儿来北方后在同学眼里的种种特异表现,与众不同,光着的脚板,自由自在地成长。

惜乎,扼腕的是王若梅来兖州后未尝作一幅画,这又是一个谜,彼时,她艺术造诣已臻成熟,这可能与时代有关,与环境有关,与个人心境有关。王若梅生于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优越,去北京上大学,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婚姻生活却不尽人意,有现实的种种不堪。她的丈夫亦出身广东大家族。新婚后随丈夫回家,满屋的人都一一介绍认识了,唯有略过一名女子,过几天才知她是丈夫的原配夫人,这对王若梅打击很大。咏絮之才,精神独立的新女性,焉能任命运摆布,她毅然走出家庭,辗转各地,教书为生,竹布长衫,遗世独立。一如茅盾先生作品《虹》中光彩夺目的女主人公。

徐叶翎老师谈起早年他曾应兖州政协文史委之邀,回忆兖州文化名人王若梅,写过一篇文章,深深钦佩王若梅之学养,人品,慨叹这样的人现于人间,游龙惊凤,惊鸿一瞥,这样的人不会再有了。

惜哉,命运多舛,至兖州时,已渐入老境,潜龙深渊。只是,那么大的学问,不为人知又如何,为人知又如何呢,美丽的鸟儿飞过天空,留下它的影子,已是幸事。也如她的名字,若梅,王冕有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