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商海蠡测 ‖ 难以忘怀的岁月

来源:本站    作者:商海蠡测    时间:2025-04-28      分享到:


一路走过的人生风景,大部分都已经烟消云散,但有些确如江底的礁石永远定格在记忆的深处,坚硬锋利如昨,永不磨灭。

四十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却是一个人最主要的生命历程,其中的辛酸苦辣、艰难曲折、如梦如幻回想起来淘沙捡金也是一本大书的容量。

虽然吴长生先生在他的《凝固的浮云--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四十年人生回忆》的自序里写道:“我写的不是严谨的历史,只是记录下个人的一些经历,但它们又可以算历史大拼图边缘的一些碎片,为呈现完整的历史图卷贡献一些微薄的色彩。”

但读者还是从这些“碎片”里读出来近代中国历史的巨变,读出了一个在大风大浪里成长的共和国同龄人搏击风浪的不屈灵魂,读出了中国由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转换的复杂历史发展脉络。

本书由“童年往事”、“少年风雨”、“西藏岁月”、“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四部分组成。时间跨度40年,即从作者诞生的1948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9年。

在“童年往事”的12年部分,1948年5月4日作者出生在湖南,1951年8月作者一家回到北京,住进了西单参政胡同2号祖父的家。“此后直到1965年祖父离世,我的童年和少年乃至部分青年时光,都与它密不可分。”1955年9月作者进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读书,直到1960年小学毕业。1920年代末,作者的父亲曾在这所小学读书,作者的祖母施镜彝,1910年代从京师女子师范毕业后,就留在附小任教。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一个漂亮的小男孩出身世家,家学渊源,人生一开始就进入到北京的著名小学--北京二附小读书,但背后却早已是家道中落,换了人间的大形势。作者印象最深的是:1959年,十年大庆,贵宾盈门、锣鼓喧天、举国欢庆。谁也想不到,接踵而至的居然是持续数年的大饥荒!

在“少年风雨”的8年部分,1960年9月,作者考进了著名的北京四中,作者在这里度过了初中和高中阶段,直到1966年文革到来,6月份废除高考。

作者在这里不仅遇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儿子们,遇到了天资聪明禀赋各异的同学们,还遇到了北京中学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北京中学设备最齐全的物理化学实验室,还有全国最强的师资队伍,以及良好的学风、校风。作者回忆到:有一年,四中几十名毕业生考进清华,而西部某大省只考取了一个。

从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开始,全国各地学生兴起空前绝后的串联风。“外地串联、北京串联,听了老革命六姨夫回顾延安整风,尤其是得知同学加挚友汪工的父亲汪志华自杀的事情之后,我越来越迷茫,经常苦思冥想,却怎么也得不出能说服自己的结论。”直到1968年9月14日,我们一行十五名北京中学生,奔赴西藏。

在“西藏岁月”12年部分,作者和同学们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闯进”西藏,到雅鲁藏布江畔的农村插队,做了三年西藏农民,适应了吃糌粑、喝酥油茶和与虱子为伴的生活,学会了流利的藏语。1972年被调进西藏报社。8年中,在西藏的50多个县留下足迹。1968年到1980年,充满了血与泪、冰与火、爱与恨、善与恶,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这是作者摔打成熟、练就金刚之身的12年。

在“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8年部分,作者从1980年秋天走进人民日报的金台西路2号大院开始,从在读研究生,变为中央党报资深记者,从三十出头的大龄青年,变为年逾古稀的退休老人。在这期间作者经历了《人民日报》最为辉煌的年月,熬过了黯淡无光的日子,见证了媒体行业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这一部分作者找到了党报记者的天职:良心,找到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人物杜润生的精彩之处,找到了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历史动力--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浮云不会凝固。但亲身经历的时代蜕变,早已在亲历者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记,永志难忘。每一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对此,无不心有戚戚,潸然泪下。

202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