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阿芳 ‖ 悲喜忧思话书斋
因看有人在朋友圈中晒出自己一年的购书费用,他写道,今年购书用资7万有余,较之往年少多了。
我真是汗颜惭愧。古诗云: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我不敢称自己是个读书人,买书也非常少,在世事中浮沉,维持生活已耗尽心力,并无余资购买多少书。 我看自己的藏书,犹如看一个不得其法的采茶工,人家是满筐满盈,我只铺满了筐底。但对于买书者,或者进一步说有意识的藏书家,我是十分敬佩的。
那一年冬天,快过年了,爸妈特别买了一个书橱,我把自己不多的书放进去,晚上下雪了,一个白茫茫的晶莹世界,我们姊妹高兴地进进出出,扫雪,堆雪人。那是一段美好的日子。
现在回想那时读书,最爱读的是小说,却很少买书,大都是借来读。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因为借来的书要担心主人会要回去,匆匆读完,因为喜欢,读得也很认真。
那时,流行一句话:男读金庸,女读琼瑶,不男不女读三毛。
时代的列车轰隆向前,不,现在是高铁了,更是风驰电掣,拨开岁月的迷雾,你会发现,金庸没有过时,三毛也没有过时。
那时候,还借过一本山口百惠的《苍茫的时刻》,图画配文字,穿着风衣的百惠太美了,更美的是她的文字:别了,横须贺,我的横须贺。
暑假时,在乡下姥姥家,翻到一本《简爱》,可能是上大学的表哥的,一下午便看完了,感觉受到巨大冲击,荒原中的石楠,倔强的并不美的女家庭教师,灵魂平等的宣言,还有神秘的关在阁楼中的疯女人。
一本书可以带你看另一个世界,他们的生活,爱恨,思考。后来知道这是世界名著,也有意识地买一些名著阅读。
有一年国庆节,我们这里新华书店打折出售一部分书。
我去选了几本,其中一本是广东作家陈国凯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有一篇小说写一位女家庭教师在将近年关时,满怀期待主人能给她两个月的工资,甚至幻想主人能给她一个过年红包,这是她和嗷嗷待哺的孩子能生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她憧憬着,这中间有大段的心里描写,她拿到钱准备去买什么,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她还想买那个孩子一直心心念念的玩具。
哪知主人认为她是义务帮忙的。打发她的只是一罐过期不喝的茶叶,主人还以为给了她天大的好处,她这一生都喝不了这么高档的茶叶。
她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这部小说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它适用于生活的每个阶段,希望总被冰冷的现实打垮,是生活的残酷真相之一。后来,我读《卖炭翁》,那半匹红绡飘拂在寒风中,不就是过期的茶叶吗,它浇灭了生活的希望。
这本书,也早就不知去向了,并不是经典的作品,却刻在了记忆中。
现实主义的灵魂古今相同。
我结婚时,父母把那个小小的书橱送给我,在平房里,是为数不多的家具中的一个。我现在回望那时夏夜里,我在书桌旁,总会想起昌耀的一句诗: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那时,还有很多希望,有星光,月光,无限的未来,楝树花的香气馥郁。取代平房的是是壮观的教学楼,那个朴素的时代也过去了,那还是能读进去书的年代。
我家诗人讲他在师范读书时,有一天,他们老师搬家,从班里叫了几名男生拉着板车,一车车的书啊,应了那句俗话,孔夫子搬家——全是书。
几个男生累得够呛,“请你们吃饭了吗?”我总是注意旁枝末节。
“给我们每人一个小苹果。”我家先生记忆深刻。
现在,这位老师早就是教授了,名气很大。自然,我想他的书更多了吧。
而搬家的几个男生,都经历生活的雨打风吹,各自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各自漂泊,如果有人能记录下来,是生活,也是文学。
电影《美国往事》其实是讲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你的生命中,总有几个朋友,失落的爱情,坚守的和放弃的,只不过有人活成了面条,有人活成了麦克斯,有人是多米尼克,在中途就下车了,只是,再也回不去那个在水汽迷茫快乐地走在纽约街头的清晨。
想起小时候常念的儿歌:有只山羊去吃草,这山望着那山好。跑到南山望北山,望见北山草儿茂。跑到北山望南山,还是觉得南山好。南山北山跑不停,肚子饿得咕咕叫。
我感觉自己就是那只小羊。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写一位美妇人,对生活总是绝望,悲哀时,展现得是摇摇晃晃的状态。我以为很传神,一直记得。
后来又搬家到楼房,我把捆好的两摞旧杂志,包括《收获》《当代》《小说选刊》《大众电影》等也要搬到楼上,我家诗人坚决要扔掉。
看着怄气的我俩,搬家师傅劝道:“搬新房子是多高兴的事,别吵了。”
那两摞书也就卖废品了。
这就是生活的本末倒置,我们总是为了不足道的小事,伤害了生活的美好。经历过多少,才知道有些东西,真的要适时扔掉,泰戈尔在诗中说: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 ,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后来搬来西城,总算有了一间小小的书房,我们从网上买了一组大大书柜,送货师傅送到门口就走了,面对满地的板子,零件,我家诗人傻眼了,冷静下来后,他决定自己组装,他初步估计一个星期能装好。
装了不到半个小时,他就打算放弃了,正好看到楼下有给别家新房送家具的工人,我们花了三百元钱,两个小伙子用了一个多小时,潇洒利索地完成了工程,我想起王小波的那篇妙趣横生的文章《我的打工经历》,感慨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干才对。文学真的来源于生活。
有了书房,却很难进入状态让自己每天安坐书房认真读书。有朋友鼓励说,现在也有书房了,读书应该是第一要务了,接下来一定要好好读书了。
当正午阳光穿过高楼墙隙,铺满书桌,花瓶中花的影子映在桌上,书橱中是多年积攒的并不多的书,小小一室也觉山河浩渺。
读书多了,也知道,书是读不完的。即便是我的小小数量的藏书,也是读不完的。黄侃先生说,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也是一种方法吧。
读得多了,也想试着写点东西,朋友推荐一种方法,就是要不停写下去,硬写也是好的。
朱安女士说自己就像一只蜗牛,慢慢往上爬,总有爬到屋顶的一天吧。
读书也要有这种精神吧,不求登上多高处,只是,读书多了,总会不一样。
是啊,“还有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我喜欢的米沃什告诉我。
2025年2月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刘赟 ‖ 白鹭湖晨曲
- 下一篇:下一篇:「漫谈」陶成桥 ‖ 漫谈嘉祥龙泉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