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孔令娥 ‖ 阅读是一场修行——谈《了凡四训》对母亲的影响
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以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人的精神、灵魂也需要充实、完善、成长,否则就会被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种狂风暴雨击垮、打倒。
现在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城乡中小学生患抑郁症、焦虑症的人数逐年增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外在的各种压力、内在的心理素质,应该是共同的致病因素。那么怎样让深受焦虑、抑郁痛苦的人瞬间了悟,真正放得下、看得破,从困惑、纠结中走出来呢?读书可能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因为书中的智慧,就像一束束耀眼的光芒,能瞬间穿破黑暗,照亮你前进路,并让你得到心灵地温暖与慰藉。
因为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是人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历史的沉淀、文明的成果、文化的遗产、进步的基石,也是人类知识的总和、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媒介、疗愈与慰藉人们心理的良药。而我们芸芸众活在这个世界上,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成败得失都无法避免,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不要说,“拘而演《周易》的西伯;厄而作《春秋》的仲尼;放逐,乃赋《离骚》的屈原;膑脚,而修列《兵法》的孙子”等等的古代人,就说现在大家熟悉的写《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二十多岁就因双腿瘫痪而坐上了轮椅;香港著名演员张国荣如此有表演天赋,年纪轻轻却患上了抑郁症;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多少人瞬间失去工作。
面对繁琐的日常,面对快节奏的社会环境,面对压力重重的工作,无力感如影随从,焦虑感寸步不离。真正处于焦虑状态的人们就像陷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里一样找不到出路和方法,看不到希望和未来,他们被担忧、恐惧、害怕等负面情绪缠绕其中,痛苦不能自拔!归纳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求不得、恐离别、放不下······”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有时候真得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那一个先来。可是人只要活着,日子精彩也罢,无聊也罢;快乐也罢,痛苦也罢,都得这么一天天地过。
这过程就是日子,这日子比结果更漫长,也更有价值!人的一生就是每一个当下的日子连贯在一起组成的。如果能把每一个当下都活好了,这一生自然就好了。
那么在一天天的日子里,我们怎样既能排除前进路上的荆棘,又能消除心理上的烦恼呢?有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多读书。因为阅读就是识人断物,就是见天、见地、见众生。另外太阳底下无新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只在你身上发生。人人都会有心乱如麻的时候。读书就是看他人怎么瞬间开悟的、放下的,怎么没被困难拖着往前走,直到困难彻底消失。可以说万事皆是镜子、万人皆是塞翁。我们所熟悉的许多非凡人物,他们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濒死后再重生,在不断地倒下后再站起,在不断地打击下活得更加精彩,在不断地绝望后创造新局面。
人生就这样在不断学习、反思、慢慢改错中完善成长,并一步步地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伦理、经验、认知与立场,从而完成生而为人的信仰与使命。因此说阅读就是一场修行,也是一种心灵按摩术,它让人真欢喜、别生愁、能接纳、活当下,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这样从阅读中解疑惑、找方法、寻方向、求力量、获解脱、得超越,以致成功到达人生的彼岸。
下面就以我和母亲共读《了凡四训》的经历谈谈读书对母亲的影响。几年前,我父亲突发脑溢血病逝地头,母亲因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和突然失去精神支柱后的孤独无聊,患上了神经官能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母亲今天说她心慌头疼,明天说她失眠胃疼;今天打吊瓶,明天去康复医院。这让都在外地工作的我姐弟几个,忙得焦头乱额、不知所措。这时县幼儿园的张莉老师送给我一本《让夕阳红起来》的书。这本书就是南京一个叫智然的心理学专家结合老年如何养老的问题解读的《了凡四训》。就是具体讲解了《了凡四训》的内容。而《了凡四训》这书的作者就是明朝进士袁了凡,他晚年根据自身经历给子孙写了一部家训就叫《了凡四训》。这部书有四部分,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主要讲述的就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也叫《命自我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自此每天晚上我都给母亲读、讲《让夕阳红起来》和《了凡四训》两部书的内容。书中最感动我娘俩的情节就是袁了凡年少丧父,本遵母命学医求生。可有次他遇见一位姓孔的先生对他说:“你本官场中人,应读书求学。不过你在五十三岁那一年就该寿终正寝,且膝下无子。”
袁了凡听后心如止水,但也果如孔先生所说考中“贡士”进入官场,但他也自此感觉自己的命运、荣辱、生死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也就没有什么欲求妄想了。在他34年那一年,他有次回家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看他无欲无求、躺平的样子,就对他说:凡夫俗子,往往任命,相信命被他人算定。袁了凡便吃惊地问云谷禅师:“算定了的命数还能改变吗?”云谷禅师却说:“命由自己造,福由自己求。这是诗书中所说的道理,且我佛家经典里也说过:“一个人想求富贵就得富贵,想求儿女就得儿女,想求长寿就得长寿。菩萨佛经怎么会打妄语骗人呢?”
结果袁了凡生了两个儿子,还活到74岁。袁了凡一生改变命运的法宝就是努力改过、行善积德。当他做够三千件善事的时候,家中已有两个儿子。当她做够一万件善事时他已69岁,这时他开始着手写家训,其中留给儿孙最经典的一段话是:“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最后袁了凡活到了74岁。袁了凡的事迹告诉我和母亲,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前提必须要坚持行善积德。
从此在老家独自生活的母亲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和活着得动力。她放下一切焦虑、烦恼,安心于当下的一茶一饭,为儿女、邻居和村民们身体力行地做些事。她给邻居行动不方便或有残疾的老年人洗衣服、赶集捎买点菜面;给忙农活的年轻人烧水做饭、接送上学的孩子;给生病的邻居送去问候及温暖。总之母亲时刻想着他人、帮助他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就这样母亲在家有事做、不寂寞、心情好,也不这儿那儿疼了,身体也就更好了。
近两年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母亲正学着写个人回忆录,她要把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都写出来,讲给儿孙们听,要让他们知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人做事要知道吃亏是福,做人要学会行善积德。只有这样不断改过自新,不断积累自己及家人的福报,才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古语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年人养老,不仅要养身、养心,更要“养志”,点燃他们生命的志向,老年人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一个家是一棵生命的大树,老人是树根。老人根深,子孙才能业茂啊!这些都是我和母亲读《了凡四训》后得到的智慧与启迪。
由此可见,当人陷在某种执念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时,任何价值的物质都比不上明白一个道理而使其开悟重要!愿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书是铲除烦恼的刀剑,是前行的灯塔,是疗愈心灵的良药,也是愉悦身心的按摩术,更是人生修行的道场,因为人的心灵和精神也非常需要塑造,烦恼即菩提。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董哲 ‖ 一株草的重生史(外二章)
- 下一篇:下一篇:「诗歌」陈传三 ‖ 花圃吟(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