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钱玉珍 ‖ 退役不褪色,志愿显担当

来源:本站    作者:钱玉珍    时间:2025-08-04      分享到:


在泗水,有一种绿,从未褪色。 

不是山间的松,不是河畔的柳,是穿在一群人身上的军绿。他们早已告别营房,卸下肩章,可那抹颜色,依然挺括如昔。胸前“泗水县退役军人协会”几个字,像一枚永不褪色的勋章,在阳光下亮得耀眼,撞进眼里,便是一阵滚烫的热。

 军人的气质,是刻在骨头上的。站着,是挺拔的松;走着,是铿锵的步。他们是志愿者,是带着使命的兵,肩上扛着信任,心里装着担当。从2019年那面旗帜扬起,时光便在他们的脚印里,踏出了温暖的轨迹。

在泗水的版图上,有一串用车轮和脚步丈量的数字——3.8万公里。这不是普通的行程,是泗水县退役军人协会自2019年底启程后,在山间、在村头、在每一位老兵的家门口,踩出的温暖轨迹。 

3.3万小时的服务,像一捧捧细碎的光,洒在207位老兵的岁月里。他们是抗日战争的幸存者,是解放战争的参与者,是抗美援朝的英雄者。13个镇街,161个村庄,400余名志愿者的身影,把关爱织成了一张网,网住了所有需要被铭记的名字。

 “三位一体”是他们的承诺,三大领域、六大板块是他们的路径。近百万元的物资,是冬日里的棉被,是灶台上的米面;近万小时的精神陪伴,是坐在炕头听一段往事,是握着枯槁的手说一句“您辛苦了”。在这里,县域参战老兵的关爱,没有盲区。

 红色的影响力,早已走出了泗水的山。“老兵故事”用15万字,把枪林弹雨的记忆,写成了沉甸甸的史书;“老兵生日”为102位老人点燃蜡烛,让岁月在歌声里变得柔软。 

他们懂创新,更懂传承。国内首创的“益初心”小程序漫画展厅,让1500万人次的目光,穿越时空与老兵相遇;国内第一个以沂蒙泗水老兵为主体的线下纪念展馆,把勋章、照片、泛黄的书信,变成了可触摸的历史。2021年,100余位参战老兵的漫画像,汇集成《沂蒙百位参战老兵漫画手册》,致敬建党百年;2025年,31位老兵的身影被镜头定格,收入《泗水老兵》形象册,献礼建国75周年。

 光彩之家项目里,21名老兵的家被悄悄改造——防滑的地面,顺手的扶手,241774.3元的投入,换来了老人们安全的日常。他们两次入选全国1000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三位一体”项目摘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济宁市金奖,这些荣誉,是对初心最好的见证。

 2023年8月1日,央视新闻里出现了他们关爱老兵的身影;2024年,全民国防教育活动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报道;抗美援朝老兵王传柱的照片,登上了《中国国防报》《解放军报》……这些瞬间,不是炫耀,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英雄从未被遗忘。

 这群退役军人志愿者,用数字书写担当,用行动诠释忠诚。他们把军装的底色,染成了志愿服务的暖色,让每一个数字背后,都站着一个值得被铭记的老兵,都藏着一份滚烫的兵心。 

认识苏贵勇,是在花生的香里。他把厂子办在故土,让绿色的果实,变成乡亲们的甜。认识杨传波,是在他带领的队伍里。他像一团火,把冯卫清、孙建超、李庆杰、宋昊、司友兵……这些名字,连成了照亮前路的光。他们用实干说话,用赤诚赢得赞扬,每一步,都踩在“先锋”的坐标上。

 还记得河南的那场洪吗?骤雨如注,浊浪滔天。是他们,这身军绿,又成了冲锋的装。星夜兼程,四十二万元的物资,是带着泗水温度的支援。沐雨栉风,忘了疲惫,忘了危险,只记得“同胞”二字重千钧。那面“河南省防汛救灾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的奖牌,是天地间最亮的底色——因为有情,所以无畏。

 他们曾是穿军装的兵,是课本里“最可爱的人”。铁打的身板,钢铸的魂,刀山火海,从不含糊。

 如今,他们是脱下军装的兵,是百姓眼里“最可靠的人”。信仰的旗,从未在心头倒下,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乐善好施,是刻进血脉的基因;家国情怀,是扛在肩头的重量。他们把“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誓言,酿成了泗水最醇厚的酒,敬岁月,敬远方。

 志相知,便不惧山高水长;愿相随,便不怕道阻且长。这一群人,这一抹绿,汇聚成光,比星子亮,比太阳暖。这光芒里,藏着众志成城的力量,足以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长出向上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