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世祺 ‖ 青衿溯流,运河情长——西大学子与运河文脉的相遇

来源:本站    作者:王世祺    时间:2025-08-22      分享到:


在信息奔流的时代,信号与系统编织起连接世界的无形脉络;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运河则作为贯通南北的有形动脉,在济宁人心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滋养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谈起运河,在我心中是孩提时代南门桥下绵绵绿波,是玉堂酱园里黑白相片遗存的历史,是炎炎夏日里拂面的微风,青葱岁月里淡淡的乡愁,然而当我们将运河视作济宁的文化名片时,也不禁会想,运河何以改变的济宁?

单车行,北湖湾,碧波荡漾,百舸争流。汽笛声声似贯穿了数以万计的岁月与纵横千里的方圆。生活在运河两岸的济宁人,正是岁岁年年,代代继继重构着运河的诗篇。河堤晕染了浮萍,河央鳞现起波光,恍若看到运河两岸躬耕犁铁的闪烁,仿佛听到码头叫卖的商贩的喧哗。时间的情味溶在了琥珀色的阳光中,如品一口历久的古茗,在舌尖涌现起岁月的涟漪。

长沟镇,三尺台,有幸参与宣讲运河文化,看到一双双清澈的眼眸里跃动着对运河故事的灼灼渴望。每每凝望小朋友们专注思索的侧脸,仿佛看到运河的粼粼波光倒映出先前们求索的身影。运河水悠悠,后浪推前浪,浪花相继之处是文化的代际传承。小手拉大手,在天地做纸,河水做墨的山水画卷里,续写着称为传承的壮丽诗行。

古巷里,市坊间,剪刀与纸屑之间流转过千帆万浪,非遗传承人张跃广老师用悠扬的语调讲述着剪纸文化与运河的源远流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为济宁的剪纸带来了北方的粗犷、南方的婉约,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商贸文明的创新,在喧嚣的时代仍然焕发出新生。张跃广老师说:"运河赋予济宁人独特的韧性,让他们能够面对任何困难都只向前走。"在平实的话语里,我看到上得厅堂的运河文化早已浸润在柴米油盐的万家灯火,成为流淌在济宁人血脉中不朽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品格。

危楼上,画轩旁,与运河画家马彪老师长谈。从青年对运河的一腔热血,到历时二十年走遍运河两岸,再到一百二十米的运河长卷广为人知。我看到运河人所追求的不仅是是名利,更是血脉里那一腔最纯粹的热爱。一百二十米的运河长卷缓缓展开,碧蓝的水勾勒出沿线的水乡胜迹。我看到运河塑造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留下一段又一段记忆,形成一个又一个文明,支撑运河文化的,便是这种火焰般的精神财富。

圣贤路,中学堂,当登堂入室儒家文化与奔放流淌运河文化的恣意碰撞,创造出了思想融合的一中学堂。在这个孕育在运河浪花中学堂里,我度过了难忘的三年高中时光。从繁忙学业中偷闲览一下亭台楼阁,亦是从考试之交抽身参加百花齐放的社团活动,还是在知识的殿堂里为真理争得面红耳赤,济宁一中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抹不掉的运河印记。这朵自由与奔放的花朵早在六百年前运河迎来八方的墨客文人,汇聚来四海的思潮,激荡起多元文化之时便种下了种子。

当运河之美在岁月中沉淀,当运河之兴在代际里相传,当运河之文明在市坊间流淌,当运河之热血在经脉里激荡,亦是当运河之智识在交融中精一,济宁人的所见所思,所感所言皆烙下了深刻的运河印记。愿运河文化持久滋养济宁的血脉,照亮未来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