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殷宪恩 ‖ 薛国故墟:岁月长卷中的华夏遗韵

来源:本站    作者:殷宪恩    时间:2025-09-13      分享到:


行至鲁南滕州市官桥、张汪境内,入目之处,一土垣残垒静卧于野,四周野树参差,荒烟袅袅。这般萧索之景,仿佛被时光遗忘的旧梦。当地之人告知于我,这里,便是古薛国的故墟。我静静地伫立在垄亩之间,极目四顾,天地苍茫,那遥远的历史似乎穿越时空的迷雾,向我缓缓走来。恍惚间,竟能听闻车马萧萧之音,自远古深处悠悠传来,似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立于这片承载着四千年文明印记的土地上,我不禁心潮澎湃——华夏文明何其浩荡,而一个人于历史长河中又何其渺小。我们不过是时光长河中的一粒微尘,而这片土地却见证了无数王朝更迭、英雄辈出,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遥想奚仲造车之时,那是华夏文明初绽曙光的时代。彼时,木轮初转,发出吱呀声响,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缓缓滚动,辙痕自此开始印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奚仲,这位夏后氏的车正官,他的双手沾满桐油,每一寸纹理间都藏着非凡的匠心。他精心雕琢着每一个部件,将对造车技艺的执着与热爱,融入到每一个榫卯之中。而他所造之车,不仅是出行的工具,更将薛地的名号镌入竹简,随着时光的流转,流传千古。我常思忖:奚仲在制作车轮时,可曾想过这一转就是四千年?可曾料到这一转,就转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人类文明的进程往往系于这些看似微末的创造,却最终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我们不得不感叹先民的智慧与勇气,他们在蛮荒中开辟文明,在黑暗中点亮火种,才有了今日之华夏。

 岁月悠悠,如今这片黄土垄中,或许还掩埋着当年车辖的铜锈,那斑驳的锈迹,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只是,这铜锈再也载不动那穿越四千年的时光,它只能在泥土深处,独自回味往昔的荣耀。每思及此,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悲凉——时间的洪流冲刷一切,再辉煌的文明也难逃岁月的侵蚀。然而转念一想,正是这种无常,才更显文明的珍贵。那些被黄土掩埋的,不仅是铜锈车辖,更是一个时代的梦想与荣光。

 春秋时期,烽烟弥漫,诸侯纷争,在这乱世之中,滕薛争长的故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耐人寻味。两个小国之君,在鲁国朝堂之上,为了位次先后,互不相让,相持不下。薛侯以先封之古老地位为据,试图在这场争执中占据上风;滕侯则凭借与周室的亲缘关系,毫不示弱。他们的争执,恰似小儿争枣,幼稚却又充满着无奈。这场纷争引得鲁隐公不得不遣使调停。如今细细想来,诸侯间座次的先后,又何尝不是天下大势的一个微缩景观呢?在强权环伺的残酷现实中,小邦的生存就如同在绳索上行走,稍有不慎,便是宗庙倾覆、社稷崩塌的厄运。读史至此,常令人掩卷长叹:古今一也,强弱之势,存亡之道,莫不如此。小国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求生存,其艰难处境令人唏嘘不已。而今人观古,又岂能不对这些顽强求生的小国生出几分敬意?

 而那场争执的余音,早已飘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作《左传》竹简上的三五行墨迹,成为后人探寻那段历史的珍贵线索。每当我展读《左传》至此,总不免搁卷沉思:历史的记载何其简约,而其中蕴含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又何其丰富!那些被史笔轻轻带过的瞬间,是多少人波澜壮阔的一生?这种思古之幽情,如轻烟般缭绕心头,久久不散。 

时光流转,至战国之时,薛地忽然焕发出别样的异彩。孟尝君门下,汇聚了三千食客,宛如一座智慧的熔炉,将这片土地映照得熠熠生辉。其中,冯谖弹铗而歌的故事,最为人所津津乐道。他弹铗高唱,所求非为鱼肉不足,而是在等待一个能施展才华的机会,待价而沽。后来,他献上“焚券市义”的妙策,当那债契在火焰中化为灰烬时,烧去的何止是一张张契约?分明是在乱世中烧出了难得的民心向背。民众欢呼雀跃,对孟尝君感恩戴德。而“狡兔三窟”之谋成功后,薛地竟成为豪杰的诺亚方舟,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浪中,护佑着它的主人孟尝君。读史至此,不禁为冯谖的智慧拍案叫绝。他以非凡的远见,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至理。这让我想起:真正的智慧,往往不在于机巧变诈,而在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与把握。冯谖之所以名垂青史,正因为他懂得民心向背才是乱世中最大的政治。

 如今漫步在田间小道,微风拂过,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门客们的谈笑风生,他们所谈论的纵横术、长短说,虽已随着岁月流逝,终究都化作稗草间晶莹的露水,但那段传奇的历史,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站在这里,我不禁想象:若时光能够倒流,我是否也能成为那三千门客中的一员,与他们纵论天下大势,畅谈治国方略?这种穿越时空的遐想,虽然虚幻,却让人对那个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时代心向往之。

 项刘会薛之事,太史公着墨不多,然而,仅仅是想象楚汉英豪曾在此地相会,共定盟约,商议天下大事,便可知薛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然成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那是决定天下归属的重要时刻,各方势力在此交汇,薛地仿佛成为历史转折的暗钮,轻轻一转,便改变了天下的走向。每思及此,总不免心潮起伏:历史的发展往往系于某些关键时刻,而这些关键时刻又往往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地点。薛地,就是这样一处承载了太多历史重量的地方。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车轮碾过大地发出的轰鸣声,能感受到那些决定天下命运的时刻的紧张与凝重。

 而越王勾践,这位卧薪尝胆的传奇人物,在北上途中也曾踏过这片土地。当他的脚步落在薛国的旧壤之上,心中可曾将复国的野心深深地种在这里?这些故事,如同层层叠叠的彩釉,涂抹在历史的陶器之上,在时光的窑火中熔作一体,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想象勾践经过此地时的心情,必定是复杂难言的。一方面是要一雪前耻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是对前途未卜的深深忧虑。这种复杂的心境,古今同慨,令人感同身受。

 暮色渐渐四合,如同一块巨大的幕布,缓缓落下,将薛地故墟笼罩其中。一位野老荷锄缓缓而过,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亲切地询问我从何处而来。我与之言及古事,他听闻后,指了指远处炊烟袅袅之处,说道:“彼处即孟尝君庙址,如今只剩下半截石砦。”话语间,满是对往昔辉煌的感慨。他又告诉我,每当春日犁田之时,常能犁出碎陶断铜,村里的小儿便会将其拾起,拿去换麦糖。那些古老的碎片,在孩子们眼中,或许只是换取甜蜜的物件,却不知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听着老人的讲述,我的心中涌起一阵酸楚。那些被孩童拿去换糖的碎陶断铜,可能是某位先民日常所用的器皿,可能是某位将士征战时佩戴的兵器,甚至可能是某位文臣书写奏章所用的砚台。它们本应被珍藏在博物馆中,接受后人瞻仰,如今却散落田间,被当作寻常物件。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对时间的无情生出几分敬畏,同时对文明的传承产生深深的思考: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历史的碎片,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实物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我听闻这些,不禁默然。昔日诸侯争胜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农桑之地,田野间麦浪翻滚,一片祥和;往日谋士纵横捭阖的舞台,如今只剩下虫声唧唧,诉说着时光的变迁。然而,薛地之奇,并不在于曾经有过宏伟的宫室,也不在于拥有锋利的兵甲,而在于它如同一幅长卷,铺展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从黄帝血脉传承,到夏代车正官奚仲在此留下造车的印记;从春秋时期滕薛争长的纷争,到战国孟尝君养士的辉煌,竟将半部华夏文明演进史收于这一隅之地。站在这里,仿佛展开了一幅历史的画卷,每一个时期都在上面留下了独特的色彩与印记。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既感渺小,又感荣幸——渺小是因为个人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粒尘埃;荣幸是因为我们能够站在这里,感受历史的呼吸,触摸文明的脉搏。

 当我离开时,忍不住回望。只见夕阳如血,涂染着故城墟,那余晖仿若千年前焚券之火的余烬,依旧在温暖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等待着后人去探寻、去品味。此时此刻,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谦卑,教会我们珍惜,更教会我们在面对现实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宽广的胸怀。薛地的故事,不仅是山东的故事,更是中国的故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变迁,更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回望故薛,夕阳下的废墟仿佛在低声诉说:文明或许会衰落,王朝或许会更迭,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也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尽管前路漫漫,但只要我们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能够珍惜当下,能够面向未来,人类文明必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