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落墨侠客 ‖ 心的原乡之十五断壁残垣在诉说

来源:本站    作者:落墨侠客    时间:2025-10-14      分享到:


南山庄园,往昔是繁华盛景铺陈的绮梦舞台,可如今,在悠悠时光长河里,它的光彩正一点点悄然褪去。岁月仿若一位冷酷无情的雕刻师,大刀阔斧地改变着世间万物的模样,也在我心底,将那片熟悉的村庄轮廓,慢慢重塑。

站在南山庄园东面的山巅极目俯瞰,曾经,村里青砖灰瓦的房屋紧密相依,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古朴精致画卷。回溯往昔岁月,农村普通人家大多住着土坯石墙、茅草覆顶的房屋,能用得起砖瓦建房的,起码也是家底殷实、生活富足的人家。百十年前,这座村庄便已然拥有如此众多的砖瓦房,其富裕程度,由此便可窥得一斑。那一片片整齐排列的砖瓦,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曾经的荣耀光芒,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先辈们挥洒汗水的勤劳过往,以及他们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的无尽智慧。

在这些错落有致的砖瓦房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进村后小桥北的“大院”。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安静地坐落在村庄中央。门前那片较为宽阔的空地,曾经是热闹与活力的汇聚之所。往昔,外来的游客进村之后,常常会选择在此停车。当他们下车抬头,便能望见这座承载着厚重岁月记忆的大院。据说,它始建于清末民初,历经百年风雨的无情洗礼,见证了时代的沧海桑田、巨变更迭。那历经岁月侵蚀的斑驳墙壁,好似一部无字的史书,每一道裂痕都镌刻着往昔的故事;门环上那层厚厚的铜绿,在时光的摩挲下,散发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人来人往、欢声笑语。

村里的人祖辈以丝线生意为生,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敏锐的商业头脑,积攒下了丰厚的积蓄,而后为儿孙盖屋建房。这座大院便是他们智慧与心血的完美结晶,处处彰显着独具匠心。大院的创建者有四个儿子,他在规划这座大院时,便高瞻远瞩地考虑到儿子们将来成家后要各立门户,于是别出心裁地将四套房子连在一起,却又巧妙地分为四户。每家都拥有三进院,各有独立的大门和过道,既紧密相连,又互不干扰,宛如一个和谐而又独立的小世界。

然而,繁华终有落幕时。如今的大院,仅剩下一户人家居住,其余的房屋皆空无一人。岁月的风刀霜剑无情地侵蚀着这些建筑,房子大多岌岌可危,荒草丛生,仿佛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每天晚饭后,也只有三五位老人,手持蒲扇,在此缓缓纳凉。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落寞,那轻轻挥动的蒲扇,扇走的是夏日的燥热,扇不走的却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他们坐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对过去热闹场景的眷恋,偶尔交谈几句,话语中满是对曾经美好时光的追忆。

顺着院前的路,向村里面走去,映入眼帘的是处处败落的房屋,断壁残垣在寂静中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一路上,难得遇到集聚的人群,昔日喧闹的村庄,如今只剩下一群留守老人孤独地守望。这一辈老人,现已古稀之年,随着城镇化的浪潮汹涌而来,儿女大多进城谋生。老人们独自守着老屋,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现在农村家家户户也用上了燃气、自来水,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他们依然坚持种粮种菜,自给自足。他们的坚持,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对传统生活的执着坚守。他们把对土地的热爱融入到每一次耕种中,仿佛只有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劳作,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然而,在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的背后,他们内心深处对关爱的渴望却难以得到满足。他们的子女在城市中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很少有时间回到乡村陪伴他们,这些老人只能在孤独中度过漫长的时光。

前几日,村里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一位重病的老人,因不堪病痛的折磨,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人有两个儿子,都进城打工生活。老伴去世后,他便独自居住。起初,他还能勉强自理生活,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他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尽管有弟媳和姐妹偶尔照顾,但那份来自亲人的陪伴和关爱终究是缺失的。这件事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一个关心乡村发展之人的心头。它像是一记警钟,在寂静的乡村上空敲响,提醒着我们不能再对乡村的现状视而不见。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是否在追求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忽略了乡村这片承载着我们根脉的土地?那些留守老人,他们是乡村的守护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为城市的发展默默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如今却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我们每个人的祖辈大多来自农村,乡村是我们的来处,是我们灵魂的归宿。假如再过十年,乡村可能要消失很多,我不知道等那时还能否再踏上这片土地,能否再闻到那熟悉的泥土芬芳,能否再看到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想到这里,我心中有种痛在撕扯,等这片独有的根基消失殆尽,我是否还记得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或许将来有一天,南山庄园的断壁残垣会被修缮一新,那些荒芜的庭院会再次充满生机。年轻人会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回到乡村,让乡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到那时,乡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寄托,是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