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马晓璇 ‖ 微山菜煎饼
菜煎饼,又被称为“中式三明治”“中式汉堡”。这种叫法虽显几分洋气,且透着些俏皮,但除了同样是饼里加菜,方便快捷外,三明治和汉堡远远道不出菜煎饼的妙处与美味来。相比于三明治和汉堡单调的食材,寡淡的味道,菜煎饼焦香酥脆的口感,丰富多变的食材,不知要甩它们几条街。刚刚做好的菜煎饼,表皮焦黄酥脆,通体散发着油香、焦香和咸香气儿。内夹土豆丝、白菜、卷心菜、紫甘蓝、豆芽、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韭菜等时令蔬菜,再佐以辣椒面、椒盐、孜然粉、五香粉等调料,咬一口,外酥里软,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微山和滕州相邻,两地都以煎饼为主食,也都擅做菜煎饼,但说到菜煎饼,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滕州。“滕州菜煎饼”早已全国知名,跟滕州手擀面、兰州拉面、单县羊汤等地方名吃一样,其招牌已遍布全国,名气和影响力早已随着味蕾逐步扩大,渐渐成为一道深受欢迎的大众美食。相比之下,与它同源的微山菜煎饼则鲜有人知。当滕州菜煎饼为打响自己的品牌四处拼杀,渐渐在市场上拼出一片天地时,内秀矜持的微山菜煎饼却一直在自己这方天地里独自芬芳。
当关于菜煎饼的记忆还停留在奶奶和母亲烙煎饼时,忙里偷闲的为大家做几卷菜煎饼解解馋时。微山的街角巷尾已有卖菜煎饼的大妈推着三轮车,上置放有铸铁小鏊的煤球小炉,现做现卖。还没等我真正把菜煎饼当作商品,许多店铺已高高挂起“滕州菜煎饼”的招牌,开始在店里做菜煎饼,兼卖稀饭,豆浆,以快餐形式开始营业,招揽顾客了。始知,自己少时常吃的这道解馋美味已然成为商品,走向市场了。当一道食物从家常便饭变成商品,就意味着它开始有了市场价值。看着“滕州菜煎饼”的招牌越挂越多,我不禁比较起它与微山菜煎饼的同与不同。
微山菜煎饼和滕州菜煎饼虽然同出一源,在食材的选择上也基本相同,但在具体制作方法上存在的细微差异,导致口感略有不同。滕州菜煎饼是将两张手工煎饼平铺在铸铁鏊子上,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圆白菜、紫甘蓝、土豆丝、豆芽、海带丝等食材切碎后,佐以花椒粉、孜然粉、辣椒面、食盐和食用油,充分搅拌后平摊在煎饼上,上面再覆一张煎饼,在鏊子上反复烙煎。待蔬菜在热气中蒸熟,煎饼的两面烙至焦黄酥脆,煎饼的焦香与菜的咸香也氤氲而起时,将煎饼卷成长条状,切成两半,便可装盘食用了。
微山菜煎饼与其最大的不同是先把切碎的各种食材在鏊子上充分翻炒至五分熟后再均匀摊在煎饼上,反复烙煎至两面焦黄。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在于经过翻炒的蔬菜能更好地吸收油盐等调味料,使成品更加入味。相比之下,滕州菜煎饼直接夹蔬菜的做法,能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两种做法各有特色,可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偏好。
菜煎饼以其方便快捷,营养均衡的特点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不管是上班族、个体经营者还是个体劳动者,大家都喜欢在早餐或午餐时间烙个菜煎饼,搭配一碗稀饭或一杯豆浆,营养又滋润。吃完后,稍作休息,继续工作。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菜煎饼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制作时加入鸡蛋、火腿,碎肉等食材,还能提供优质蛋白质,满足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经济又实惠,是一道符合大众需求的营养美食。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文化馆门口那位卖菜煎饼的阿姨。她面色苍白,看上去总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一身半旧的衣服总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总一丝不乱地拢在灰白色的帽子下,收拾得干净整齐。做得菜煎饼煎香酥脆,咸淡适中,总能符合大家的需求,因此,附近单位,店铺及小区的人们都爱吃她做的菜煎饼。每逢饭点,她的三轮车前总会排起长队,围满了人。
许多外地人吃过她做的菜煎饼也念念不忘,临走时总要请她做几卷,带回去给亲友品尝。后来因为找她做菜煎饼的人太多,经常在文化馆门口造成拥堵,严重影响了文化馆正常的工作。最后在文化馆的要求下,阿姨只好把摊位搬到了马路对面的人民影剧院门口。
跟大多数的菜煎饼摊主一样,她也是忙时现做现卖,空闲了,就拎出装满面糊的桶,在鏊子上烙煎饼备用。随着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一到饭点,她常忙得连喘口气的工夫也没有。除了要做菜煎饼,还得洗菜,切菜,准备各种配菜,实在忙不过来,她爱人就来帮忙。夫妻俩一个负责备料,一个负责制作,配合默契,让每位顾客都能及时吃上热腾腾的菜煎饼。熟悉后才知道,二人都是下岗工人,家里还有一双正在上学的儿女。全家的生活开支,全靠这个菜煎饼摊的收入维持。说起孩子时,他们的脸上总是浮现出欣慰的笑容,说两个孩子都很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她就这样日复一日的为来来往往的人们烙着一卷又一卷菜煎饼,用她勤劳的双手烙着他们虽不富裕却温馨的小日子,也烙着孩子们的未来。渐渐地,她做的菜煎饼越来越有名气,慕名而来找她做菜煎饼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我因工作与生活辗转多处,但每次吃菜煎饼时,总会想起她,想起她无力却温暖的声音,想起她苍白的脸庞,一份惦念就会萦绕心头。
几年前,听说影剧院门口的菜煎饼摊依然生意火爆,到那儿买菜煎饼的人总会排成长队。我万分欣喜,以为她健康依旧,还在坚守着这份营生,兴冲冲地跑去影剧院门口看她。远远地看到一个身影在人群中若隐若现,高大丰腴的背影瞬间打消了我意欲上前的念头。待到走近,站在人群外,看着灰白帽子下散落的乱发,我已确认她并不是我要找的人。待她转过脸来,那张红润的圆脸更是证实了我的判断。
等饭点过去,她空闲下来,我上前询问。始知阿姨的一对儿女已先后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身体不好的她,在儿女的一再要求下,已在家里颐养天年了。细细算来,阿姨现在也已是快七十岁的人了,劳碌了半辈子,是该歇歇了。虽然没见到她,但知道了她的近况,仍然很高兴。
她虽然再没来这儿卖过菜煎饼,但她当初创下的“文化馆菜煎饼”和“电影院菜煎饼”的名气仍在,很多人仍会慕名来这儿做菜煎饼吃。虽然做菜煎饼的人早已不是她,而且换了一位又一位,但大家依然会来这里做菜煎饼。可惜的是,再没有人能复刻出她当年的味道,更没有人像她那样,把一个小小的菜煎饼摊当作全家的生计和希望,肩负着当下的幸福与未来的美好希望,所以再没有人能象她那样把当初的名气和品牌继续下去。因而在街头涌现出越来越多“滕州菜煎饼”的招牌后,她曾经的名气渐渐被湮没,最终被人们遗忘。
如今,漫步在微山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经营菜煎饼的小摊,他们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三轮车上支起一口铁鏊子,现烙现卖,秉持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尽管其焦香酥脆的口感和咸淡适中的味道丝毫不亚于闻名全国的“滕州菜煎饼”,甚至有人认为微山菜煎饼的味道更为地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品质出众,微山菜煎饼却始终没有走出本土,一直固守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局限于本地市场。相比之下,滕州菜煎饼早已形成规模化的品牌效应,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其连锁店。这种发展差异,既反映出传统美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发展方向,也反映了两地在经营理念和市场认知上的差距。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李木生 ‖ 醒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落墨侠客 ‖ 被一只橘猫“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