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尚振江 ‖ 闲来观鱼谈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唐朝胡令能最形象描写钓鱼者专心钓鱼的一首诗作啦,我喜欢动而不喜欢静,总感觉到钓鱼者,一天到晚地蹲着或坐在坑塘池边,一瞅大半天,鱼钓着还好说,可往往在一个地方蹲着或坐上个大半天甚至一整天,连个鱼影子也看不到,就是钓上来,也是些小鱼小虾的,划不上来,再说得有个好耐性,“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就是坐得稳沉着气,具有那大将风度才行。
我喜欢溜着玩,闲余时间溜达到河边,在树荫底下看到垂钓者,便饶有兴趣地凑上前去,观看上两三眼,并瞧眼观色,看着钓鱼者的面孔,看愿意对话者,就凑上去问上二句,“问钓得咋样,钓着了吗?”见不善于多言语者,随便看上二眼,瞅瞅鱼篼里有没有鱼便立马悄悄走开啦。
我虽然不善于钓鱼,但对“垂钓者 ”他们的钓鱼专业献身精神,打心里还是最为敬佩的,看他们垂钓多么能吃苦。若钓起鱼来,就好比喝酒上瘾,不管“五冬六夏”,不怕风霜雨雪、不顾烈日炙热、不怕蚊虫叮咬,也不知饥渇,起早贪黑地在坑塘河沟池边,一蹲一整天,甚至不惜还打着灯,钓鱼时不错眼珠地盯着漂看水面上的“鱼浮子”。冬天里任凭寒风吹,夏季不顾蚊虫咬,专心地钓到很晚,甚至夜里十一二点不回家。现在的钓鱼者,也配备了高科技的钓鱼工具,浮子上都有“红、蓝、绿”灯光显示,甚至钓鱼杆上还装有小块的显示屏幕,白天晚上鱼儿在水下咬钩,都看得清清楚楚。若触碰或咬钩他不管,看到鱼儿真正咬着钩时,直把鱼“浮子”不松口似地往水下硬拉死拽,这时钓鱼者就很沉得住气,不急不忙地,把鱼儿拖着在河水里来回地溜弯,至到把鱼儿拖拉溜得精疲力尽,不再挣扎奋力反抗了,钓鱼者才慢慢把线收紧喽,把鱼儿拽到了河边,然后再用“抄网”把鱼儿抄上来,放到鱼兜里,这才可以说是大功告成了。
笔者在观垂钓鱼时,当场询问“垂钓者”,为什么鱼紧咬着钩了,不赶忙直接立即往上拽拉呢?.钓鱼者给解释说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开始时鱼儿咬着钩时,“那个急劲乱不楞”,这时候的鱼劲头特别大,死拉硬拽地。鱼儿很容易地挣断鱼线脱钩,我一听钓鱼者,讲得还真得蛮有道理嘛。也正应验了老话“各个有门道,行行出状元”呀!钓鱼的也是真有大学问来!
我家住处有一位和我是老乡的张姓邻居,他老家是汶上的,我老家在济宁,我俩都是北边一路的,我们相互尊称为“老乡”。他在我们县里煤矿上上班,我俩经常在一起说话啦呱,他非常地热爱钓鱼,每当他下了班后,他就带上遮阳草帽,挎上个大水杯,拿着他的一套钓鱼“家什”,骑上他的电动车,一啦溜烟得直奔坑塘池边,一蹲一上午或一个下午,有时候运气好了,钓上来几斤小“鲤鮕鱼”、“小草鱼”、毛刀鱼”、“小窜条子鱼”等等。钧鱼者都有这个秉性,常常是热钓鱼而不吃鱼,他经常把自己呆上多半天,钓上来的鱼儿,慷慨大方的送给别人吃,也许他们钓得鱼多了或者还是嫌常拾叨鱼太麻烦?我想这二者都有兼顾的原因吧,因此,我没少沾了他的光,经常吃他给钓的鱼。
围绕着垂钓,从古到今有很多赞美诗作和传奇故事,前边开头讲到的唐朝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再有唐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讲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样一个美好的传奇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的姜太公姜子牙,有意极力想辅佐西周明君周武王,出兵灭商朝昏君纣王,建立大周朝,在他出山之前,上演了一出在冰天雪地的渭水之上,“独自垂钓”的传奇故事,就象后来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布衣百姓,拥耕南阳,而被刘备“三顾茅庐”恳请出山,后来帮助刘备打天下,定四川、建蜀国一样,因而被西周的明君周武王姬发所看重,相邀尊为西周的宰相,在经过“牧野之战”,打败平定了残暴荒淫无度的昏君商紂王,建立了大周伟业,一统了天下,由此整个周朝也延续了八百多年。而姜太公姜子牙后来也被封候,成为了齐国的国王,一代明君姜太公,而成就了从古到今的一大传奇,同时也成为古今中外的垂钓者们,为之骄傲的荣耀美谈。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落墨侠客 ‖ 被一只橘猫“赖上”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一个人的奔跑 ‖ 桂花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