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巨成 | 春游江南的观与感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县区作家 >
济宁文学

刘巨成 | 春游江南的观与感

来源:本站    作者:刘巨成    时间:2024-04-12      分享到: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游历江南,真是件幸福的事情。况且这次游览的景区多,停留时间长;天公也作美,有阳光明媚,有雾雨蒙蒙。组织者王老师把吃住行与观景拍照安排得十分妥帖,让大家的体验既丰富又舒适。

一、静静的古村落

江南之行的第一站是西递,在景区内的民宿住了一晚。夜间小雨,天亮刚好停。漫步在古村中,雨水打湿了古朴的房屋,打湿了壁立的白墙,打湿了古树绿植,湿润了窄窄的小巷,平滑的石板路油润墨亮,映出浅淡的倒影,让人想起“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意境。前方有一袭白衣少女走过,我忽然想到戴望舒,想到他的诗《雨巷》,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想到诗中那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我肯定那小巷一定在西递,那雨巷一定就是眼前这条湿漉漉的曲折的小巷,如果细寻应该在某个角落,还立着一棵接着簇簇丁香结的丁香树。西递的小巷历史久远,它悠长、寂寥,极富故事,这里可以有相守相爱,可以有送行别离,可以有老人彳亍,可以有孩童嬉戏,当然也有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几位画家老早就守着画架,坐在小凳上,细观慢抹,安静而专注。他们是不是也在守候某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呢?

我被眼前的景物吸引着,感动着,举起相机贪婪地捕捉巷中的一切。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精致的雕刻,样样件件都令人喜爱,甚至墙上斑驳的霉迹,墙头去年长成的枯草,墙根新鲜的绿苔都让人心动。于是,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挂着红灯笼的房檐,贴着对联的大门,失去原色的木栅,生着嫩绿小草的瓦罐,街边各式各样的盆景,边行边交谈的母女,忙事的居民,探头探脑的游人……都进入我的镜头。

清晨的古村和谐静谧,也带有几分孤独寂寥。古建筑的这份特有的静美是古村的财产,但也成为它的负担。为了保持古村落的原貌,将它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众人,就要牺牲一些现代生活所能享受的便利和舒适。面对古村落,游人赞不绝口,但对于生活其中的居民,他们的感受可能并非如此美好。这是一对矛盾。再极端一点,假如现在让你住进故宫,虽然那曾是帝王的居所,虽然它高大富丽堂皇,但你定然无多少好感。时过境迁矣。

二、金灿灿的油菜花

这个季节到江南,大多是冲着油菜花来的,尤其是婺源——被誉为中国春天里最美的古村落,它的名气早已传遍大江南北。这里群山环抱,古树环绕,远处青山白云,近处小桥流水人家。这里村村是画,步步皆景。春天里,散布在山谷中、田园里以及房前屋后的油菜花,将这片土地妆扮得如油画般美丽。成片成片的油菜花开得正灿烂,生机勃勃,用油绿的叶子打底,上铺一层厚重的金灿灿的鲜黄。时不时飘落的小雨,又将这两种色彩调和得更加柔润光泽。鲜艳的色彩来得正是时候,刚刚走出冬天的大地,还被枯黄和灰褐色包裹着,即使是竹子、松、樟的叶子的绿色也是被抽干了水分般干涩,所以视野中油菜和菜花所在处,往往就成为人们瞩目的地方——它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珠。

今年,花开晚了些。上次来是3月初,和一群户外爱好者,也到过江岭,徒步了整个景区,不仅登上了观景台,还进到了油菜田,与花儿有亲密的接触。这次是和一群摄影爱好者来的,目的是拍照,我们选择居高临下,远距离欣赏。其实无论远近,都是一样的令人欢喜——婺源代表中国古村落的春天,江岭则代表了婺源的春天。

总体感觉,景区内变化不大,变化大的在景区外,包括沿途的民居,当年还有许多灰头灰脑的老屋,现在举目四望几乎全是崭新的白墙黛瓦。清晨的雾气弥漫在山间,围绕着房屋古树,在片片油菜花的衬托下宛若仙境。

这是我第二次到婺源,可总感觉这里的一切如同故乡一样熟悉亲切。是梦里曾游?还是网络视频看多了呢?单就江南油菜花而言,我的确是很熟悉的。我的大学校园在南京江宁区,院墙东侧是大片的农田,每年春天的这个季节也是遍地金黄,一眼望不到边。我常翻墙出去,坐在田埂上,看油菜拔高,出梗,开花,一层一层向上伸展,从3月初看到4月中旬,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而那时,30多年前,也没见城里人成群结队地去观赏,各地的人们都去游夫子庙、秦淮河、中山陵、莫愁湖。那时的油菜花还仅仅是一种农作物,尚未成为景观。就如当下的麦苗、稻子一样,也许多年后,麦田和稻田也会成为人们争相踏足观赏之地。南京与皖南、赣东北地区的地形景观虽有许多不同,但生在田里的作物相同,那份阴雨朦胧的感觉相同。如此说来,我对婺源对西递的那份亲切,可能与四年的南京生活有关吧。


三、农家自产的茶

住在乡间民宿,有机会喝到主家自产的茶。他们在房前屋后或某块山坡上种下几棵茶树,自己种,自己采,自己炒,自己喝。拥有一小片茶园,每年都能喝到自家产的新茶是一种幸福啊。

种树,采茶,炒茶,应当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一路走来,路边很多山坡上,在树林中或竹林边,都发现被人开垦出来的茶园。面积或大或小,茶树或粗或细,像一丛丛冬青,树上结的还是去年留下来的老叶。按季节,清明前后就会有嫩芽冒出,很快就能有新茶喝了。可以想见,种一片茶园,闲时捧一杯新茶,与家人与朋友共享,多么惬意。

这茶不一定名贵,口感不一定特殊,但这茶喝着让人放心,让人暖心。就如农家自家养的鸡鸭,如果杀了用它款待客人,那是一种亲近的表现,客人吃了必定会生出一种幸福感。

晚上,在民宿里住下,吃罢他们做的饭菜,主家提来茶壶说尝尝自家的茶,我们心中生出一份感激,随茶水喝进肚子里的是一份情意——他把我们当朋友了,或者说我们彼此是朋友了。

四、谈谈摄影

美,是摄影的一大主题,无论是壮美、凄美、艳美、素美……都会进入镜头,并以一种令人惊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几天到过几个景区,有不少手持相机的摄影人,尤其是在石潭景区,那里号称摄影天堂,许多人天一明就上山来,静候捕捉精彩的画面。我偶遇了一位来自上海的摄影师,他已经在附近连续拍摄十几天了。

说来也巧,我们在山上住了两晚,刚好都遇云海。天初亮,就见洁净纯美的云带犹如一条巨龙在山谷中游动,逐渐蔓延开去,铺展开来,幻化成一片云海,遮蔽了半山腰以下的树木村庄农田,将这个世界分为云上和云下两个部分。人在云端,景在云中。太阳升起来,金灿灿的阳光洒向山顶,洒在白云之上,给它们镀上一层光晕;光是柔和的,净美的。在云端的人们成了快乐的神仙,大家睁大眼睛,不停地变换着位置,不停地按下快门,同时发出赞美声。听口音,有来自两广的,有河南河北的,有京津的,也有山东山西的,当然川渝、东北口音更易辨识。

人们来此的目的就是观景拍照,我也不例外,要把震撼人心的醉美景象刻入脑海中,印在照片上。如果不能拍到几张满意的照片,那该多遗憾啊。自从喜欢上摄影之后,就多出了一种“见到而没有拍到”的遗憾,而且这种遗憾常如丢失了心爱之物一样灼蚀人心。

站在观景台上,我也在想,景区里成百上千的镜头面对同一景观,不是会产生无数雷同的照片吗?如果只想看照片,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许多比自己拍的更美更好的,况且当下利用AI技术也能制作出比镜头捕捉到的更美轮美奂的图片,以后还有必要自己亲自去拍吗?甚至不是还有人给出摄影将死的结论吗。

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摄影人不辞辛劳的去拍摄,虽然也是想获取满意的照片,但又不是将获取照片作为唯一的目的。人们更在意、看重的是拍摄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感悟,拍摄的过程对摄影人很有意义。况且面对同一景观,不同的人会因性情修养不同,经历阅历各异,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和领悟。如同享受美食,有的人喜欢吃甜,有的喜欢吃辣,面对同一盘美食,吃到肚子里是最终的结果,但不同的人吃的感受显然会有差异,而且人们更享受吃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你肯定不想只听别人的描述,你一定愿意去亲身体验,去感受。

此外,摄影也不仅仅是去感受去获取,还是拍摄者借此表达心境的一种方式,一次机会。一张照片往往凝聚了拍摄者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好的作品是个性化的,是一种创作。换句话说,摄影是找一个画面来安顿我们的情绪。因此说摄影不会消失。就如同绘画一样,自古以来有成千上万的人拿起画笔,有几人是一心想成为画家呢,又有几人想着画出不朽名作,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画廊艺术馆。我想绝大多数人提笔画画是他们的爱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以画为媒,或修身养性或表达一种情怀、一种心境。

摄影是技艺也是艺术,或者说包含了技艺和艺术两个方面。现阶段,从开始学习摄影到掌握摄影技术,熟练运用摄影语言,再到能以此表达个人思想情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人和相机不断磨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要拿出一幅有分量的作品可能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刚拿起相机时,人们都是一头雾水,要报班找人学习,想着快速入门,尽快达到一个满意的水平。也许将来相机会更智能更人性化,它能主动提供参考意见和更加实用的工具,指导人们拍摄,将入门阶段压缩得短一些。但是,正是因为相机比手机功能多,操纵复杂,练习时间长,才给摄影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给人们更丰富的体验,也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如果某一天,操作相机变得异常简单,拿来就会用,那同时也必将失去操控的乐趣,留下许多遗憾。对于老摄影人来讲,操控乐趣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是喜欢摄影的一个原因。

作为技艺来讲,摄影是需要学习的,需要经常实践的,就如同书法家练笔一样,一定要将笔运用得随心所欲,挥洒自如。作为艺术来讲,需要摄影人有审美的眼光,艺术的修养,独特的思想,浓厚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经常听到一句话,摄影重要的不是镜头,而是镜头后面的那个脑袋。好镜头易得,而好脑袋难修成。

五、说说摄影人

摄影人举起相机捕捉的是美,是令他们心动的场景,所以时间一长,摄影人会养成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获取能力。长期与美接触,沉浸在美的感悟之中,人的心灵也会被美化,人也变得美起来。当然这个美与景物的美,与人的自然之美,是有所区别的,它指的是人的灵魂人的思想。在外拍摄时,经常遇到同行,我们有共同的喜好,有共同语言,容易沟通交流,很快就能彼此熟络。大家可以交流心得,互相学习。许多老摄影人给人的感觉是平和恬淡。

不过,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在石潭下汰观景台,当然也包括其他地点,也遇到个别人为获得一个好机位或在被干扰到时,发生争吵,会恶语相加;也曾见有人破坏景观,损坏环境,做出有损被摄对象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不美的。何故呢?我想这些人一定是将摄影当成捕猎了,他们拍摄的目的就是获取一两张所谓的好作品。有了猎获的目的,对同行就有了排斥心理,总防着别人,同时也不在乎猎物和环境的安危和感受——只要自己收获了就行。这种人是自私自利的。
摄影人要不断学习提高技艺,不断修行。注意力不应只放在摄影本身,而是要将摄影当作提升个人修为的一个修行的过程。

作者简介:

刘巨成,爱文学,好游历和摄影,部分作品在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发表,偶有作品获奖。